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2(1 / 2)

實用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基本上是同一個時期的學說。它們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科學在飛速發展,而哲學卻一直在原地打轉,這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實用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的思路不一樣,後者看到了科學的嚴謹性,希望哲學也能和科學一樣嚴謹。實用主義則看到了科學的實用性,看到科學家沒哲學家那麼多廢話,在科學研究中什麼理論好用就相信什麼。實用主義者覺得,哲學也得像科學這樣,不再說空話,不再討論空泛的大問題,而是重視哲學的實用性。

這話說得好聽,那麼我們問實用主義者:真理是啥?

實用主義者回答:這得看真理的效果,效果好的,就叫真理!

這……你不是在開玩笑吧……

我們記得這和尼采的真理觀很像。尼采說,真理和謬誤其實全是虛構的,區分真理和謬誤的關鍵是真理實用,而謬誤不實用。

實用主義者則從進化論中給自己找到了根據。進化論裏,生物的機能要隨著環境不斷改變,同樣真理也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也應該隨著環境不斷修正。在這個環境下真理是這樣,到了另一個環境裏,真理就變了。

按照實用主義的觀點,之前的種種哲學問題就非常好解決了。比如有沒有因果律的問題,和尼采的說法一樣,實用主義者說,我們接受因果律的原因是如果不接受就沒法生活了。

任誰看,這都是一個很扯淡的理論。真理沒有了統一的標準,豈不是我們可以憑著自己的喜好,想說真理是什麼樣真理就是什麼樣嗎?這還會導致相對主義,兩個人都以對自己有用為理由,各堅持互相矛盾的真理,結果是誰也不能說服誰,那不就沒有了分辨是非、爭論真偽的必要了嗎?還有人懷疑,要是人人都以實用為原則,那不就會出現個人主義,不也沒有道德可言了嗎?

比如對於上帝存不存在的問題,實用主義者說,假使相信上帝會給我們帶來好的結果,那麼我們就相信上帝是存在的。這觀點恐怕宗教信徒和無神論者都沒法接受。

我們先拋開這些對實用主義的疑問,看看實用主義在生活中有什麼具體例子。

我們之前說過的哲學流派,重心都在歐洲。而實用主義終於輪到美國人了。

實用主義在美國很受歡迎,實用主義哲學家也大都是美國人。有人說,這是因為實用主義正好契合了美國人的務實精神——這是好聽的說法,難聽的說法是美國人世俗功利。

但這種實用主義未必不能收到好效果。

比如美國的司法是判例法。意思是,過去類似的案子是怎麼判的,這回的案子就參考著判。或許有人看來這過於兒戲了,難道國家製定的法律不是最大的嗎?但判例法認為,一次性製定的司法是很難完善的。那麼我們就通過每一次的審判,來不斷糾正、完善國家的法律。你看,這不正好和實用主義者的真理觀吻合嗎?

再看經濟問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製度的批判非常尖銳,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者,很多西方政治家都認同他的觀點。

但是這些西方政治家不認同階級鬥爭、暴力革命的路子,覺得這事兒動靜太大了(當然,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說,是這幫人在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所以他們采用了實用主義的方案,一係列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政黨在西方國家興起。他們並不搞武裝革命,也不想消除階級差別。而是搞工會,搞社會福利,不像馬克思那樣試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從小地方一點一點改良,遇到什麼問題就地解決什麼問題。如今這種改良式的資本主義在西方國家頗受歡迎,可以讓我們看到實用主義在西方的地位。

實際上,我寫的這本書就奉行著實用主義的觀點。我以為,我們普通人學習哲學是為了解決各種靠物質無法解決的人生苦惱。就像俗語說的“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我們就是來解決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所以我在篩選、介紹哲學觀點的時候,最關心的一件事就是:這個哲學觀點能不能幫助我們減少痛苦?能不能讓我們內心平靜?能不能讓我們不再空虛、不再恐懼、不再陷入物欲的無限煩惱之中?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哲學家都關心這個問題。比如笛卡爾時代的哲學家都信上帝,他們沒有多少生活的煩惱,研究哲學有的是好奇,有的是為了追求真理,有的就是當個工作來幹。但是我們這本書從實用的觀點重新審視他們的工作,隻有當他們的工作對回答我們的問題有幫助的時候才介紹。那麼我們這本小書裏介紹的哲學,其實就是一個奉行實用主義的“庸俗”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