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1 / 3)

孩子有問題,到底是誰的責任?

一般來說,孩子教養中出現的問題在兒童表現得突出一些,因為這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差,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教育及自我意識的增強,問題會有所減輕。

從現狀來看,這一代孩子的身心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目前,全國大中小學生近視率達44%,在校2.2億學生中有7000萬人(即31.8%)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其中城市比農村嚴重,尤以缺鐵、鋅、鈣等為突出。學生心理上的問題更嚴重。國家八五重點項目的一項研究表明,全國中小學生當中有32%的人存在心理異常現象。類似的數據還有很多,這些數據告訴我們的是,這一代孩子不是沒問題,而是有很多問題。這往往是由於老師及家長在教育孩子當中存在一些誤區造成的。

1997年5月30日的《南方周末》刊登了部分教育專家對此的會診,歸結起來為以下幾點:

令人擔憂的一代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教授劉榮才指出了當今教育的五大缺失:

1.隻重視知識學習和智力開發,輕視學生個性發展、品德培養。

2.對孩子過分遷就溺愛,培養出來的小皇帝任性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對困難的承受力差。南京地區曾經對2300名大中小學生進行過調查,發現有71%的學生缺乏毅力,67%的學生難以承受失敗。

3.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監督和管製,造成孩子膽小怕事、不合群的性格。不少獨生子女在家裏說一不二,是小霸王;一出門就怕見生人,膽小如鼠。

4.家長對孩子樣樣事情包辦代替,使他們的自理能力極差。天津市少工委曾經對1500名中小學生作過一次調查,發現有51.9%的學生長期不會整理生活用品,74.4%的人生活、學習離開了父母就束手無策。在生活上毫無責任能力的人往往在學習上責任承擔力也不夠。

5.家長缺乏健康教育的科學觀念。獨生子女家長在孩子身上都舍得花錢,但是,不少的花費是用於孩子買零食。很多孩子因此偏食、挑食,肥胖兒和豆芽型的孩子增多。而一些保健品、補品的濫用,使得孩子提前發育,這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要想孩子健康成長,首先要家長提高自身素質,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問題不在孩子

華中理工大學社會學係教授風笑天直截了當地指出問題不在孩子,並說:1988年,我還在北京大學讀社會學博士時,著手研究獨生子女問題。我在湖北的5個城市隨機抽取了1293位1~6年級的小學生家長,其中700多位是獨生子女家長。調查發現,獨生子女家長與非獨生子女家長在是否溺愛孩子這一點上,獨生子女家長明顯強過非獨生子女家長。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的管教甚至嚴過非獨生子女家長。

中山醫科大學兒童少年衛生學教授鄧桂芬則從孩子的3個Q分析了問題的症結所在:

IQ即智商,已經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高頻率使用的詞彙。實際上衡量一個孩子的身心發育是否健康應該有3個指標,發育商(DQ)、智力商(IQ)和情感商(EQ)。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高智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望子成龍,而忽視了孩子發育商和情感商。殊不知,DQ與EQ發育不健全,同樣會影響IQ的水平。舉個簡單的例子,不少家長缺乏科學的營養學知識,給孩子吃一些口服液之類含有激素或類固醇的補品,造成一些兒童過度肥胖。肥胖兒機體反應慢、運動少,與小朋友在一起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即使是本身智商並不低的孩子,長期下去,也容易造成IQ低於同齡人。再有就是EQ,這是現在提得比較多的一個詞,其實不僅兒童,就是成人,如果沒有一種健康的心態,沒有承受挫折的能力,IQ再高,要想成功也是不可能的。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生長發育及心理特點,希望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多學一些關於孩子生長發育方麵的知識。現在小學一年級孩子書包就有5公斤重,而6歲到8歲半的孩子正處在發育的突增期,這個時候需要更多的伸展性的運動和遊戲。不應該用書包的重量去壓製孩子的自然生長。國外的一些小學專門在學校設有小書箱,平時不用的書本就放在小箱裏,而不用背來背去,我們的小學是否也可以借鑒一下這種做法?

不少家長望子成龍,過早地教給孩子一些書本知識忽視孩子智力發育的階段性,孩子一知半解,到了三年級以後就容易出問題。早期教育主要是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導他們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而不應該隻陶醉於自己的孩子會背幾首唐詩,多認得幾個字等。

更令我擔憂的是,現在不少教師自身素質不高,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一些教師對班裏成績不好的學生就叫他去做IQ,隻要IQ值不高,似乎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不負責任;有些老師甚至公開歧視差生,並讓同學們不理他;還有不少老師經常暗示學生給他們送禮。這樣的老師怎麼能培養出EQ值高的學生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