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題為《不該凋謝的花蕾》的報道中,一個天資聰穎,4歲入學,14歲便加入高中生行列的少年張某某,竟將一名年僅8歲的小學生殺害。案發後他滿含悔過之意向社會這樣坦露心聲:現在我殺了人,你們才來教育我,挽救我,可是晚了。這番話任誰聽了也不能不為之痛心,為之難過和遺憾。
四川某縣公安局破獲一起在公路攔路搶劫過往車輛的犯罪團夥。犯罪嫌疑人共9名,均係在校學生,其中8名為團員,5人曾任或現任班幹部,犯罪團夥首犯竟是現任團委書記。他們的學習成績居全年級的前15名中。老師、家長做夢也沒料到,就是這些平時引以為自豪的好學生竟墮落成為罪犯。他們將自己的法律知識換作高學分還給了學校,而家長關心的隻是學習成績。
遼寧某城市一家境貧寒的五口之家,能力有限的父母對三個學習成績都很優秀的孩子說:我們隻能為你們中的一個人上大學提供條件,究竟誰能上就看你們的運氣了。這番話給酷愛讀書並已上初中的老大帶來極大震動。經過幾天的思想鬥爭,他下了決心。一個靜謐的黃昏,他把自己的尚在小學念書的弟弟、妹妹騙到一背人之處打昏活埋了!
這類例子還有很多。這樣的悲劇不時的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防不勝防。
德乃做人之本。著名詩人但丁曾說過:道德常常可以增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愛因斯坦在悼念居裏夫人時,通篇歌頌的是居裏夫人的高尚品德,卻很少提及她科學上的偉績。居裏夫人的人性的光輝,比她科學上的業績,更加溫暖著世代的人們。而重智輕德隻會使我們那些聰明的或不很聰明的孩子,遠離文明,遠離進步,他們的才智、能量極容易偏離社會生活的正常軌跡,而異化為一種反動力。給家庭、給社會造成貽害。
所以,對於青少年的成長來說,除了提高知識水平和智商水平外,進行文明素質的教育也同樣十分重要。所謂文明素質教育,從形式上說,就是人的社會化問題。人的社會化,也就是如何對兒童進行社會規範的教育,使他們的行為方式和活動方式適合社會的要求,做一個被社會認可的人。
兒童的可塑性極強,不僅其生長環境、父母素質,而且老師的施教方式、社會輿論的導向都會對兒童自身素質的建構與發展起決定作用。在什麼樣的土壤裏,便長出什麼樣的果實。而我們的成人世界,往往在自己漫不經心和隨心所欲中,將自己的劣習和各種毛病於無形當中傳給了孩子們。僅就撒謊這一出現率最高、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來說,好像人人都有此經曆,而且人人都習以為常。對於大人來說撒謊的毛病來自童年的經驗;那麼對於兒童來說,在他們混沌初開的人生啟蒙期,這撒謊的毛病又來自哪裏呢?據北京一家心理研究所曆經3年、範圍達全國7個省13個城市430個家庭的調查,發現從3歲開始,就有52%的孩子開始說謊,說謊的比例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到9歲時說謊的孩子已達70%。
一位作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乘火車旅行,鄰座一5歲男孩。長途苦旅,便變戲法逗男孩開心,作家摘下男孩帽子,小施伎倆,作往窗外投擲狀,男孩問:我的帽子呢?作家說:扔掉了,不過你再吹口氣!男孩在作家手上吹了口氣,一會兒,帽子又回到手中。男孩極興奮,撲到作家身上不由分說地摘下他的帽子扔到車窗外,然後大叫:叔叔,你再吹一口氣!
這就是兒童,天真的無世故之心,無機變之巧,他們幾乎和小動物一樣,先天地不會撒謊;撒謊是向大人學習的結果。在成人世界的言傳身教和各種價值觀的熏染下,孩子被我們有心或無心地塑造成今天的樣子。在社會上發出的各種有關如何教育孩子的呼聲時,我們亦應自省自己行為如何;如何能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使自己的舉止言行更加符合社會規範,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內涵,更有助於淨化我們的社會風氣和人文環境。
應該說,徐海燕對當今中國孩子現狀的分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感受到的那就是除了智力,其他方麵所應培養的素質卻都被我們許許多多的學校和家長所忽略了!
23.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大人的問題?
分數、重點學校、升學直到大學,眾多的孩子除了被按照此一人生軌跡設計、運行外,孩子的家長和教師們似乎很少考慮這樣的教育到底還缺少什麼。知識似乎能代替一切,升學似乎涵蓋了孩子成長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