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2 / 3)

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要求是多方麵的,進取心、競爭意識、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AQ(逆境商數,即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都是新世紀人才應該具備的素質,也是心理素質的具體體現。麵對新世紀的挑戰,大學生必須提高心理素質。樊富瑉教授說,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針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開展谘詢和治療,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正確科學地認識心理問題,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

雖然大學生心理谘詢工作的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一些學生對心理谘詢不太信任。某高校一位96級的女同學說:雖然我們學校開設了心理谘詢室,但是如果我有什麼心理上的問題,我不會去那裏,我覺得谘詢員就跟做學生工作的老師似的,心裏話跟他說得不到心理方麵的幫助。心理谘詢難說真心話,這從一個側麵反映出目前高校心理教育隊伍普遍存在的問題專業化程度不高。由於起步較晚,現在做心理教育工作的多是以前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師,雖然做學生工作經驗豐富,但難免在做心理谘詢時仍沿用老一套的方式。現在從事高校心理教育的人數不夠,很多學校都是聘請心理學專業教師。進行心理教育專業培訓的學校和機構也不多。另外,高校心理教育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人、財、物等方麵都還比較缺乏。所有的這些信息,不能不讓人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擔憂!因為沒有健康的心理,就沒有健康的人格。而沒有健康的人格,學曆再高、學識再高,都難以成為真正的優秀人才。

這樣的人才與家長原有的期望,似乎也大大出乎家長的意料。而事實上,孩子們身上所出現的潛在危機,在他們的中學階段就已顯露。

今天的中國孩子最缺什麼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教授說: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情感溫暖與理解是目前學生們感到最為缺乏的稀有品;目前要提防將素質教育與應試能力對立的傾向。這是1999年王教授進行《中學生心理素質研究》這一課題時,在對北京30所中學近兩萬名中學生進行調查、測試後得出的結論,發出的忠告。

六來自近兩萬名中學生的調查信息談到自1996年開始的《中學生心理素質研究》這個課題,王教授說,通過調查發現,現在中學生麵臨的最大壓力還是來自功課負擔,這是引起諸多不良情緒如抑鬱、焦慮、敵視、人際關係緊張等的直接原因,並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心理狀態。成績好的孩子不僅智能狀況發展得好,更重要的是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他們注意力集中,控製情緒的能力強,意誌堅定,人際關係良好。

王教授也談到目前我國傳統應試教育在向素質教育轉軌中的問題:一些人把素質教育簡單地理解為就是取消考試。在調查中,一位中學校長說,我們對剛入學的初中生進行摸底考試,成績讓人吃驚,有的學生的數學成績隻得了七八分。這位校長說,素質教育絕不是放羊教育,如果這樣,小學教育倒是快樂了,但讓我們中學怎麼辦呢?對此,王教授說,實際上,素質教育與應試能力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係,它們應該是一種統一的關係。會考試,也是能力的一種表現。素質教育反對的是大量沒完沒了的作業、考什麼學什麼以及這種學習模式帶給學生的巨大心理壓力,而並不意味著削弱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如果把素質教育理解為削弱科學文化知識,那我們就將走入另一個誤區。

那麼,素質教育搞好了,是否就能增加上大學的人數呢?對於來自家長的這一良好願望,王教授認為,這個願望是非常好的,但從宏觀上看,能否上大學是受國家經濟發展狀況與高等教育發展狀況製約的。我國目前的高考升學率約為4%~5%,這就是說,約95%的學生將不可能走上升人全日製大學深造的成才之路。那麼,是否說這些學生的生活之路就黯然無光了呢?絕不是的。一個社會不可能隻靠大學畢業生來參與建設,社會需要的是多方麵多層次的勞動者。21世紀也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的素質教育就是要麵向所有的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全麵素質,使學生能對自己準確定位,不論在什麼位置都能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現在的父母對子女期望值很高,付出的代價很大,得到的卻是太多的失望。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長的養育方式不夠科學。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2/3的父母養育方式存在著過分保護、過分幹涉、嚴厲懲罰的誤區。而情感溫暖與理解是目前學生們感到最為缺乏的稀有品。對此王教授提醒家長,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生心理健康呈正相關關係,父親的懲罰嚴厲、拒絕、否認,母親對子女的過度幹涉、保護,會讓家長的一片心血化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