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掠奪式的開發,無異於並不管這塊地以後如何,先讓它長了這茬莊稼再說。有些孩子考了雙百,付出的代價是孩子不想學習了。教育上最好的期望是: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多元化社會需要書呆子,還是有創造力的人?
知識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途徑,但學習知識並不完全是目的。要發展孩子各方麵的健全人格、心理。信息化社會,學生很早就能接觸大量信息,這是成人不能控製的;而同時,社會也正在鼓勵創新人才,完全守規矩的人一點用也沒有。家長要想清楚,你要培養書呆子,還是有創造力的人?
經濟學分析
此前有調查顯示,74%的北京人認為給小學生減負沒減到實處,為什麼?關鍵在於單純減負並不能提高學生的成長效率,對學生的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人的時間是個常數,對於孩子,處處可以學習。整天花在作業上,他就減少了交往學習、遊戲學習等成長需要。必須算一下機會成本:為了多做一道題,是否值得犧牲孩子成長需要的另一些因素?女心理學家:現在是給家長辦學的時候了。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董奇認為:
這個案例足以說明,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既包括課業負擔又包括心理負擔。減負隻靠學校努力是不夠的,家長不當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要求也是造成學生負擔過重的重要原因。
有人把學生心理壓力大歸咎於高考獨木橋。可是問題並不那麼簡單。我敢說即使現在大學校門前麵是陽關大道,類似的問題還是會出現。因為家長們要求的不是簡單的上大學,而是拔尖兒,不管考試製度怎麼改,尖兒隻能是少數。所以,如果人們的教育觀念不轉變,這種悲劇不可能杜絕。董奇教授認為,現在是家長該進學校的時候了,對家長進行有效的教育已經勢在必行。家長一定要認識到,人是有差異性的,第一名永遠隻有一個。
弑母的孩子是個好學生,他突然的異常舉動可能是不滿在心中長期積累而產生的後果。這提醒我們,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造成的緊張應該有得到指導、幫助、傾訴的地方。學校應該建立科學的心理輔導體係。不是形式化地開心千田{裏而擊阜右針對性舶郝EHT堂生鈕耳結論。
社會學家:教育是否走進死了胡同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李強認為:
徐力弑母事件反映了我們國家教育的失敗,至少目前我們的教育思路是不成功的。我們多年來推行的應試教育的實質是一種模仿式的教育,靠背標準答案就能得高分,從而嚴重扼殺了受教育者個體的創造力;同時,中小學生過早背負上沉重的升學壓力,容易造成心理的扭曲。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上一個世紀,我們的教育對科學。
知識、經濟發展和發明創造究竟作出了多大貢獻?你可以發現,近代對世界和人類起重大影響的發明創造中幾乎找不到中國人的影子,我們的教育成功與否可見一斑。良好的教育是很必要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有條件接受高等教育。但是我想高等教育的目的並不是要讓學生們陷入無休止的高分和競賽中去。教育是為了培養一種綜合全麵的素質,包括知識、技能、心理、生理和在社會中健康的生存與競爭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不能隻靠有計劃的教育,更需要一種自然環境中的成長。對於孩子來講,還要給他們足夠多的時間玩耍,主動地感知這個世界。
考上大學就“萬事大吉”了嗎?
現如今,大學是眾多中國學生前麵的一塊路標,更是眾多中國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設計的惟一目標。
當孩子們在家長的逼迫下最終氣喘噓噓地抵達大學的彼岸時,家長們才可能露出欣慰的笑容,懸在心頭多年的那塊沉重石頭也才算輕鬆落地,一句這一下好了成了此類家長的口頭禪。然而,上了大學的孩子果真就是這一下好了、了百了的健全孩子嗎?
女怪事!大學生也雇保姆
星期天,武漢市某綜合大學女生宿舍樓的寢室裏,一位中年婦女在不停地忙碌著。她先掃地,接著擦洗書桌,麻利地收拾書櫃,最後整理7張床鋪,髒亂的寢室麵貌一新。接著,這位喘著粗氣的婦女又走進另一間零亂的寢室收拾起來。
不要以為這是學校的清潔工在履行職責,她是1997年底在武漢高校悄然擴大的保姆隊伍中的一員。
1997年12月3日《中國青年報》的一篇報道這樣描述此一現象:
在這所綜合性大學,僅94級外語係就有4間女生寢室雇請保姆,她們以寢室為單位,或一個或多個寢室共請一位保姆。保姆的來源以下崗女工和教職工家屬為主。她們所做的雜務各有價格:洗一件夾克5角,洗床單一條1元,掃地5角都是現款交易。
對此,雇主們各有說詞。
我們是理科學生,功課忙,整天有做不完的習題。為了應付寢室大檢查,隻有請保姆。一位95級物理係女生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