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2 / 3)

今天早上,我的心情很好,如同這陽光灑在大地上,如此晴朗,可是現在,我知道,因為我成績不好,弟弟也經常欺負我,我都忍了。其實我也惱怒,晚上我經常躲在被窩裏偷偷地哭。死,這個詞早在幾年前就在我的生活裏出現。小學六年級,我就經常想到死,上了初中以後更是多了。特別是初二下學期,每次被老師罵後,我的心被針紮一樣,好痛。可是,每一次我有了這種想法時,我都想盡一切念頭來將它打消,我想活著的種種好處等等一切的一切來打消。終於,我忍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悲傷、失望,甚至是灰心,活了下來,到了今天。我每次總是想,明天是美好的,太陽每天總是新的。然而,生活並不因此而寵愛我。一天一天,什麼都沒有改變,變的隻是我那顆千瘡百孔、心灰意冷的心。

當我的座位從第一排到了最後一排時,我越來越失望。那段時間,我的心總是灰蒙蒙的,有一大團陰影在我心上,越來越大,甚至大到都快看不見我自己了。初三上學期,有一次請家長來校,我都忘了是為什麼請家長,反正是比較嚴重,老師讓我回去反省。他也許不知道,他這一句話對我的打擊有多大。我在回去的路上一語不發,我自己走上了8樓,我想結束這一切。我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當時,隻要我再往前走一步,我整個人生也許就會畫上一個句號。我在那裏站了整整三十幾分鍾,我在生與死之間作(做)著抉擇。終於,理智讓我活了下來。我回到了家,眾人又開始教育我,我什麼也沒聽進去,腦海裏一片空白,眼睛茫然地看著大家,什麼也沒說。我活了下去。

如今,我又要選擇,我沒有勇氣再選擇活,盡管我不想死,我還這麼留戀人世。我還小呀,才14歲,我不想死呀!可是我又沒有勇氣再活下去。算了,走了吧。來去匆匆化作泥土,從此世上便不會再有我。

媽媽,再也不會有人煩你們了,你們再也不用為我著急了,不用了。原諒我的不孝,感謝你們為我的付出,我已經無所需求了。

我愛你,媽媽!

不孝之女金津絕筆

2000年2月25日中午

從這些幾乎可以擰出血來的字裏行間,不難看到餘金津直到最後時刻還流露出的對生與愛的強烈渴望。這使我們不敢想象,幾年來她懷著怎樣的心情借來漂亮的信紙,醞釀自己的遺書;不敢想象如此稚嫩的生命如何一次次在陽光與黑暗、生與死之間掙紮和選擇。

這時候,我們不能,也不忍心再去責備孩子脆弱的心靈、承受力的柔弱,我們惟一痛心疾首的,隻能是我們社會目下的教育到底哪裏出了毛病?

痛定思痛,悲劇之後說教育

上述殺父弑母或自殺之類的惡性事件的發生,實在令人震驚、令人痛心!記得前些年,南京一對教授夫妻,也因類似原因被學習成績差而被認為沒出息的親生兒子雙雙殺害。

而同樣是由於學習成績帶來的壓力,僅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被媒體曝光的相關事件就有:

1999年9月12Et湖南省長沙縣12歲少年殺死要見家長的老師;

1999年9月27日陝西省黃陵縣9歲小學生因未完成作業挨了280鞭;

1999年10月30日四川省資中縣14名學生看錄像害怕責罵離家出走;

2000年1月10日山西省屯留縣郝妮、牛李惠因未完成作業不敢回家而凍死雪地。

圍繞浙江17歲學生殺母事件並針對中國教育當今出現的嚴峻局麵,2000年2月21日的《北京晚報》刊登了幾位專家對教育現狀的評說——

教育學家:算算孩子成長的機會成本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王唯副研究員認為:首先,這是個極端的例子,和前幾年發生的夏斐事件(母親殺子),以及近年不斷發生的學生自殺事件,雖然表現形式不相同,但根源基本相同。

表麵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負擔過重,這是直接導火索。更深刻的原因是:傳統的社會價值、人生價值的思路在現代教育麵前麵臨著窘境。

子女的成長成了工具

家長對子女期望值過高,其中固然有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形勢嚴峻等因素,也有家長希望子女將來過得好的良苦用心。而在這種期望值的背後,仍有家長自私的一麵:我兒子怎麼樣明顯帶有中國傳統思想長期積澱的影響,同孩子向別人炫耀父母的心理一致,家長無意識地把子女作為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工具。

掠奪式開發

許多家長下意識地認為多做一道題比少做一道題好,有些孩子甚至要每天72道題,每日一練。細心的家長發現,同樣是這些題,孩子做得多了,並未熟能生巧,而是恰好相反。問孩子,回答隻有一個字: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