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3 / 3)

劉天時所描述的中國孩子明天的學校,對中國孩子來說現在還僅僅是一種期待與懸念,但對於中國教育來說,製度與教法的改革卻不該再期待下去了。如果我們的學校吸引不了孩子,甚至讓孩子畏懼、逃匿、避之都惟恐不及,學校的教育與培養豈不是隻能成為一句空話!

孩子們為何不願回家?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真是應有盡有、無憂無慮,如同生屈活在蜜糖罐裏一樣,應該說,他們是幸福不過的人。可是,在1997年冬天,在湖北一所學校的初一年級100多名學生共同完成的一篇《家庭給我的》作文中,竟有70%的學生寫出了《家庭給我的煩惱》,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有不少同學在作文中開門見山的寫道:我最不願意去的地方就是吞家。他們究竟煩什麼,又為何不願回到自己的家呢?

1997年12月8日的《文彙報》刊登了湖北教育工作者秦昌漢對此的分析——

一位學生在作文裏寫道:他的父母為了他的學習,購買了大量的習題資料,除了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要做父母規定的習題練習,就連星期天也是如此。倘有不服,不是打就是罵,因此,他成天像籠子裏的鳥一樣,完全失去了自由。由此可以看出,父母期望過高,孩子壓力過大,造成孩子們有家不願回。

平時,我們有些家長,總認為我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還多,孩子理所當然要聽從大人的。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有些家長對孩子的事過分幹涉。有一位學生對學鋼琴一點也不感興趣,於是,父母采取了高壓政策:不學琴不準出去玩。結果,琴沒學會,學習也耽誤了,琴最後廉價處理了。還有一位學生特別喜歡看一些《成語故事》、《十萬個為什麼》等課外讀物,可父母卻硬要買一大堆習題練習,並把他喜愛的一些課外書給燒了。一位差生在作文裏生氣地寫道:他在一次數學測試中,第一次獲得了全班第五名,當他連蹦帶跳地回家報告喜訊時,萬萬沒想到父母竟說他是抄別人的,氣得他第二天整整一天沒有回家。家長製作風使兩代人缺乏溝通,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與前兩種父母相反,有些家長走向另一極端。他們對孩子撒手不管自由放任,使孩子缺少家庭的溫暖。有一位學生在作文裏寫道:我多麼希望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嗬!但難嗬!每天剛一吃完晚飯,媽媽便外出跳舞,爸爸則在家中擺開了方陣。正當我聚精會神地學習時,他一會讓我倒茶,一會又讓我為他們買煙。每當爸爸輸錢,父母便要大吵大鬧,我怎能靜得下心來學習呢?還有一位學生訴說他常常以快餐麵充饑的情景,原因是由於他的父母成天奔波於股市,回到家中還要收看股市行情,連他們自己也是飽一餐、餓一頓,哪還有心思管孩子。他們非常羨慕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渴望有一個能讓自己安寧地學習的港灣。

看了以上這些出自於孩子們筆下的煩惱,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難道不該從中反省一下自己該如何做父母,當我們向孩子提出各種各樣要求的時候,自己又該為孩子做什麼樣的表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王極盛教授在對北京1800對父母做了3年的追蹤調查後,得出結論:2/3的家庭存在教育不當的問題。

教育專家指出,如果教育和關懷沒有跟上,磨難對心理不成熟的青少年會造成終身打擊。

正在感受著競爭壓力的父母們,都怕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但別忘了,壓力太大,會讓孩子沒到起跑線就先被壓垮留在場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