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的媽媽也是S學校的畢業生。她不明白,現在的學校怎麼隻承擔升學任務,不承擔素質教育任務,素質教育誰來管?難道就是一周升一次旗嗎?政教處的老師成天盯著哪個孩子違反紀律,成天盯著不聽話的學生。有的老師說,孩子成了這樣,你們家長領回去好好管管。難道我們的學校教育沒有失敗,競完全是家庭教育的責任嗎?
曾經身居高位的奶奶尖銳地說:現在學校裏有兩種勢利眼。一是比誰父母的官兒大、錢多,不僅學生比,老師也比;二是看誰的分數高,老師隻對少數人負責,好教的、聽話的、能給學校爭榮譽的,老師就喜歡,對中下等的學生就看不上。
采訪時,記者還見到了小海在美國生活和工作了11年的姑姑,她已拿到美國兩所著名大學的碩士學位。談起中國的教育,她說:中國的寶塔式教育及社會風氣,都隻對小部分尖子學生負責,而把教育絕大多數不能上寶塔尖的人的責任都推給父母。城裏一般都是雙職工,誰有時間來管?她氣憤地談到,前幾天,北京某名牌大學的一所附屬小學,老師把班裏學習最差的幾個小孩留下來,把家長也都叫來了。當著孩子的麵,老師告訴家長:這些孩子又懶又笨。有一位家長可能覺得下不來台,當場上前給了自己孩子一個嘴巴。她說:這個家長竟然和老師合夥傷害孩子的心靈!我們的家長更多的是盲目信從學校老師的話,隻要老師說孩子如何不好,不問青紅皂白,和學校共同對付孩子。最後孩子無處逃生,哪能不反教育?
雖然姑姑也對小海的情況擔憂,但她和奶奶有不同看法。她說,在美國,聽搖滾、留長發,好學生也有,這並非是多嚴重的問題。前總統克林頓就是聽搖滾長大的。美國社會承認多樣性,小海他們這些孩子不足為奇。
而在中國,這些青少年在心靈上受到的創傷及精神上負擔都太大太重。這些在社會上遊蕩的孩子主要是沒有事情做無論學習還是工作。再加上社會的歧視,父母無休止的責怪,他們對自己會逐漸喪失信心,直至破罐破摔。
小海等孩子逃離校園應當使教育者三思,因材施教做不到,鼓勵個性發展做不到,寬容一點,理解一點,平等一點,允許多樣化的存在,也做不到嗎?
如此,孩子已經感激不已了
孩子喜歡的學校到底在哪兒?
1999年四五月間,“英美教展”、“國際教育展”、“英國中學收大學預科教育展”分別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爆滿”。
“水泄不通”、“人山人海”的現場提示了這樣一種傾向一出國留學再掀髙潮,留學低齡化日益顯著。
上海:有5歲幼童留洋的頭版頭條。有上海市教委國際交流處張滄海的“工作總結”1998年自費留學人員總數上漲了30%,1998年中小學出國留學的絕對人數雖然隻有1000,但數倍以上的谘詢、關注人士使“這股熱膨脹起來了”。另有上海留學主要中介之一的因私出人境服務中心留學部經理王嘉良提供數據:從1999年初至今,辦理高中的大學預科留學申請60人,初中及小學10人。
深圳:據深圳留學人員服務中心、中國教育國際交流會深圳分會及中國教育服務中心深圳分會等出國留學中介機構估算,申請留學的中小學生占所有留學申請人的70%至80%。深圳大學社會學係對該市650名大中學生及家長的調查顯示,中學生“希望出國”的比例為86.85%,高於大學生的76.65%。
北京:教委沒有全市的統計,但據教育協會估計,近年出國低齡化明顯,絕對數字高於深圳和上海。
中國學生出國留學低齡化的趨勢,可否看成是中國學生對國內學校教育現狀的懼怕與厭煩,而作出的“背叛”和“變相逃學”呢?《南方周末》的記者劉天時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采訪報道——
為什麼逃離學校?
蔣卓斌:我從小就想出國
上海青浦14歲男孩子蔣卓斌秋季新學期的報到地點將是新西蘭林吾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