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春霖
冬天到了,不論是大得像手掌一樣的梧桐葉,還是細得像眉毛一樣的楊柳葉;不論是鮮紅似火的楓葉,還是金光燦燦的銀杏葉,都漸漸幹枯了。疾風一過,紅葉黃葉紛紛飄落,這些樹就隻剩下一條條光光的枝幹。
看到落葉的蕭條景象,有些人感歎不已。其實,落葉是植物保護自己生命的一種辦法,並不是不好的現象。
你知道,葉子的表麵有許多氣孔,不斷地在蒸發水分,空氣愈幹燥,水分蒸發得愈快。秋天的空氣不像春夏那麼濕潤,葉子內的水分便大量地向外蒸發。葉子的水分是由根供給的。到了秋天,根的作用減弱了,吸收的水分供應不上。這樣下去,植物體內的水分就會逐漸感到不足,有整株枯死的危險。因此,進入秋季以後,葉柄和枝相連的地方就形成離層,使水分不再輸入葉子內。葉子缺乏水分,就逐漸幹枯,經風一吹,便從離層處脫落。葉子脫落減少了水分的消耗,植物才能安全地過冬。所以落葉對植物來說是一種保護措施。
在天氣變冷的時候,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也減弱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最低溫度,一般在0攝氏度至5攝氏度之間。隨著溫度升高,光合作用不斷增強,到20攝氏度至28攝氏度的時候,光合作用最強烈。但是溫度再升高,光合作用反而要減弱,到40攝氏度至50攝氏度的時候,便完全停止。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不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溫度是不同的。熱帶的許多植物,到40攝氏度以上仍然有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有些針葉樹在零下15攝氏度的時候,也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是不論什麼植物,在溫度太低的時候,葉綠素總要受到破壞,光合作用能力總要減弱。到了秋天,許多樹葉為什麼會發黃呢?那就是因為葉綠素漸漸被破壞了,而葉內原來存在的另一種色素——葉黃素顯出來了,所以綠葉變成了黃葉。
但是,在北風凜冽、大雪紛飛的冬天,你也可以看到一些植物,例如鬆柏,它們仍舊葉色青蔥,不怕嚴寒也不畏冰雪,就像堅貞不屈的戰士,挺著胸膛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在漫天風雪、水凍山寒的日子裏,看到一叢叢蒼翠的鬆柏,是多麼令人鼓舞啊!
鬆柏的葉子為什麼總是綠的?為什麼冬天也不脫落呢?這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你拿一片落葉樹的葉子,比如白楊樹的葉子和鬆樹的葉子來比較一下,就會發現鬆樹的葉子比白楊樹的葉子細而且厚,它像針一樣,水分蒸發的麵積很小。你再把鬆樹的葉子的橫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看到它的表皮是一層很厚的角質層。常綠樹的葉子大都和鬆樹的葉子一樣,蒸發的麵積小,外麵還有角質表皮保護,所以水分就不容易蒸發。常綠樹的葉子蒸發水分的能力,一般隻有落葉樹的葉子的幾十分之一。所以鬆柏雖然冬天不落葉,也不會因為缺水而幹枯。
但是,你不要以為鬆柏的葉子是永遠不落的。永遠不落葉子的植物是極少的,隻是鬆柏的葉子的壽命比較長罷了,它們一般能生活2年到5年。到了春夏之間,鬆柏會長出一批新的葉子來,那些上了年紀的老的葉子就枯落了。鬆葉的葉子不是同時全部凋落,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枯死的,不仔細觀察就看不出來。所以有人誤認為鬆柏是永遠不落葉的。
鬆柏的葉子在冬季雖然還是綠色的,但是比起在春天、夏天和秋天,顏色要差多了。這是由於冬天氣溫低,葉內葉綠素的生成受到了限製,而花青素相對增加了,所以葉子就有些發紅。這種顏色的變化,也是鬆柏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因為葉綠素減少了,就能減弱葉內的光合作用,使得樹木的生理活動變得緩慢,這對保證常綠樹安全過冬,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