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吃什麼(1 / 3)

◎仇春霖

在大自然裏,生長著各種各樣的植物。你看,那些五顏六色的花朵,鬱鬱蔥蔥的綠葉,蒼勁挺拔的枝幹,婀娜多姿的藤蔓,還有細得像絨毛一樣的鋪滿地麵的小草,把大自然點綴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我們生活在這個如錦似繡的世界裏,覺得精神舒暢,生氣蓬勃,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如果地球上沒有這些美麗的植物,隻是一片灰蒙蒙的土地,一座座覆蓋著冰雪的荒山,那該多麼淒涼,多麼單調呀!

植物不僅給人們美化了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給了人們生存的可能。

你知道,一切動物都要呼吸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氣。假如空氣中沒有了氧氣,那麼一切動物,包括人在內,就都得死亡?

地球上每天要消耗大量的氧氣,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動物呼吸的時候,要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氣;燃料燃燒的時候,要消耗氧氣,放出二氧化碳氣;土壤裏的微生物也是消耗氧氣,製造二氧化碳氣的大軍。一晝夜間,100平方米土地裏的細菌,就能放出25~250升的二氧化碳。這些情況也許會使你擔心:這麼一來,地球上的氧氣不是會一天天地減少,二氧化碳氣不是會一天天地增加嗎?動物的生存不是要受到威脅了嗎?

可是你不用擔心。由古到今,空氣中的成分並沒有很大改變。氧氣總是占空氣總體積的20%左右,二氧化碳氣總是占0.03%左右,增加不多,減少也不多。

為什麼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成分能持久不變呢?就因為地球上有植物存在。原來,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要不斷地吸進二氧化碳氣,吐出動物呼吸所需要的氧氣。

公元1771年,英國物理學家普裏斯特利做了一個實驗。他把一隻老鼠放在密閉的玻璃罩裏。老鼠得不到新鮮的空氣,不久就死亡了。他又把另一隻老鼠放在另一隻密閉的玻璃罩裏,玻璃罩裏再放進薄荷枝,這隻老鼠的生命就能夠延長許久。由此可見,動物和植物能互相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氣體。不過在當時,普裏斯特利並不知道動物和植物為什麼能夠交換氣體。一直到公元1782年,瑞士人謝尼伯經過了一係列的研究,才知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要吸收二氧化碳氣,同時放出氧氣。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氣的數量是很大的。有人計算過,在生長季節,平均100平方米土地上的闊葉樹林,在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每小時能吸進42千克二氧化碳氣,這等於同一時間內10500人呼吸的時候呼出來的二氧化碳氣的總量。地球上的各種植物,一年內能吸收大約865億噸的二氧化碳氣。植物吐出的氧氣的數量也是很大的,100平方米的闊葉樹林,通常一天可以放出0.73噸氧氣,所以每人隻要有10平方米的森林,就可以消耗他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氣,供給他所需要的氧氣。如果沒有植物不斷地補充氧氣,地球上的氧氣隻要500年左右就會用完了。

植物不僅不斷給人們輸送氧氣,人吃的食物也都是由植物供給的。大米、麥子,還有蔬菜、水果,不用說都是植物了;就是肉和蛋,也都是植物變來的。當然,肉和蛋本身不是植物。可是無論豬羊或雞鴨,它們吃的食物也是直接或間接由植物供給的。

另外,人們穿的衣服很多是棉麻織物,用的桌椅櫥櫃大多是木頭做的,造船、蓋房子也少不了木料。人類的衣食住行,沒有一樣與植物沒有密切的關係。沒有植物,人類就不能生存。

人是依靠植物生活的,植物又是依靠什麼生活的呢?有一次,我在公園裏散步,聽見一位小朋友指著一朵紫紅色的喇叭花問道:“爸爸,這個大喇叭是吃什麼長大的?”真的,植物也得要吃點什麼東兩,要不怎麼會長大呢?

在17世紀,有位名叫海爾蒙特的生物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把一根柳條插在一隻裝著泥土的木桶裏。事先稱了一下木桶、柳條、土壤的重量。以後他就經常澆水,別的什麼肥料也沒加。5年以後,這枝柳條長大成樹了。海爾蒙特把柳樹挖出來,去掉根上的泥土,稱了稱,比原來的柳條重了3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