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德國現代作家3(2 / 3)

福伊希特萬格描寫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候車室》3部曲,從納粹的形成和發展寫到它的統治,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義。包括《成功》(1930)、《奧倍曼兄妹》(1933)和《流亡》(1942)。它的寫作幾乎與《約瑟夫斯》同時,同樣3部曲集中表現了反法西斯的主題思想,這部作品作者用“候車室”象征“這個等待和過渡的惡劣時期”。

3部曲中最傑出的是《成功》,被認為是第一部具有重要意義的反法西斯主義的作品。它通過德國20年代初期發生的一件冤案和不同的人物對這一案件的態度,展現了法西斯取得政權前德國社會錯綜複雜的階級關係和政治形勢,讓人們看到了法西斯勢力崛起的危險。小說出版後引起廣泛注意,成為福伊希特萬格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德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奧倍曼兄妹》寫柏林一個猶太作家在納粹當政前後全家所遭到的迫害。《流亡》描寫一個德國音樂家,他流亡到巴黎從親身經曆中認識到藝術應該是為人類的進步事業服務的。此外還有長篇小說《勞騰薩克兄弟》(1944)和《西蒙》(1945),後者寫一個法國少女與德國侵略軍英勇鬥爭的事跡,歌頌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與凜然正氣,揭露法國一些民族敗類為虎作倀、認賊作父的可恥罪行。

《短劇集》(1905~1906)是福伊希特萬格早期曾根據《聖經》故事創作的。劇本《托馬斯·文特》(1919)描寫一個擔負領導工作的作家在對付反動派時不負所望,是十一月革命的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其他劇作有《瘋狂,又名波士頓的惡魔》(1948)和《寡婦卡佩》(1956)。

福伊希特萬格的作品情節富有戲劇性,筆調幽默,善於通過藝術形象體現思想。此外,語言精煉,議論較少,富有感情色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作品的又一特點。

A·茨韋格

A·茨韋格,出生在西裏西亞的大格洛高地方一個猶太家庭。1907年起他先後在布雷斯勞、慕尼黑、柏林、格廷根和羅斯托克等大學學習語言學、哲學、藝術史、心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

1915~1918年茨韋格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親身體驗到帝國主義戰爭的虛偽性和殘酷性,後來創作的一係列作品,表達了他反對戰爭、爭取世界和平的願望。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權後,被迫流亡捷克、瑞士和法國,在流亡期間,始終和德國反法西斯戰士保持密切聯係,參加了《新世界舞台》(布拉格)、《發言》(莫斯科)、《德意誌人民報》(巴黎)等反法西斯報刊的工作。1948年回到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繼續從事創作。1951年獲國家獎金,1958年獲列寧和平獎金。1968年11月26日在柏林逝世。

茨韋格在大學時代開始發表作品。早期比較著名的描寫有教養的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生活的小說有,小說《關於克洛卜夫一家的劄記》(1911)、《關於克勞迪妞的小說》(1912),劇本《匈牙利尚禮血案》(1914)是一出寫排猶問題的5幕悲劇。此後發表的作品如劇本《關於格裏沙中士的戲》(1921),小說《龐特和安娜》(1928),散文《萊辛、克萊斯特、畢希納》(1925)、《對德國猶太人的清算》(1933)等,繼續探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問題的特性。

茨韋格創作中突出的成就是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白種人大戰》,它反映了德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曆程,按照內容先後次序如下:第1部《時機成熟》(1957),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情況。第2部《1914年的青年婦女》(1931),寫一個資產階級女青年為了追求幸福而與家庭、傳統作鬥爭,後來成了戰爭的反對者。第3部《凡爾登的教育》(1935),以德國軍國主義開始走下坡路的凡爾登戰役為背景,通過德軍內部的一起貪汙與謀殺案,寫一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戰爭中的見聞和痛苦的經曆以及由此產生的對戰爭性質的懷疑。第4部《格裏沙中士案件》(1927),描寫被德軍關押的俄國戰俘格裏沙越獄逃跑,中途被抓回槍殺,揭露了帝國主義戰爭的本質和根源,在這組小說中這是最著名的一部。第5部《停火》(1954),寫德國統治集團反對蘇聯的和平倡議。第6部《國王登位》(1937),寫德國失敗前夕統治集團中為爭奪立陶宛王位而進行的鬥爭。貫串這一組小說的主要人物是小資產階級出身的作家貝爾廷。他在戰爭中思想上的轉變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發展——對和平的渴望與對人道主義理想的追求。已譯成中文的有《凡爾登的教育》、《格裏沙中士案件》。

茨韋格早期的作品帶有印象主義色彩,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現實主義的成分增強。他擅長描寫各種不同類型知識分子複雜的性格和內心活動。他對德國軍國主義的揭露是冷靜而嚴酷的,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批判則帶著輕微的冷嘲和同情。

貝希爾

貝希爾,1891年5月22日生於慕尼黑。父親是高級法官。他先後在柏林、慕尼黑和耶拿攻讀醫學、文學和哲學。早在大學期間就發表作品,1912年參與編輯《行動》雜誌。

他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擁護俄國十月革命,是斯巴達克團的積極分子。1919年加入德國共產黨。1925年魏瑪共和國當局指控他犯有準備“叛國罪”,後因國內外的聲援才免於受審。1928年他籌建“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作家聯盟”,並當選為主席。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權後,貝希爾流亡捷克、法國,1935年到蘇聯,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蘇聯期間,擔任《國際文學》(德文版)主編。1945年回到德國蘇軍占領區。1954年任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文化部長。1958年10月11日在柏林逝世。

貝希爾是德國當代著名詩人,他原是一個具有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反叛者,後來成為為無產階級事業服務的革命者,在創作上,他原是一個隻表現個人感受並要打破一切文學傳統的表現主義詩人,後來成為反映時代重大問題並自覺地繼承古典詩歌傳統的革命詩人。

貝希爾最初的詩集《搏鬥著的人》(1911)和《沒落與勝利》(1911)是他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號召群眾革命成了他的詩歌的主題。但有些詩近於口號,而且他仍采用表現主義的手法,詩的形式不能很好表達內容。詩集《致所有的人》(1919)也號召“所有的人”起來革命。20年代初,他主要揭露帝國主義準備戰爭,主要作品有《王位上的屍體》(1925),長篇小說《萊維西特,或唯一正義的戰爭》(1926),短篇小說《銀行家奔向戰場》(1926)等。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他從古典文學中吸取營養,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詩集《饑餓的城市》(1927)是創作傾向轉變的標誌。《一切都相信的人》(1935)則是這個時期最好的作品。

隨著流亡生活的開始,貝希爾的創作進入了新的時期,即創作的成熟期,大部分優秀詩篇產生於這個時期。這些詩的中心主題是對祖國的懷念、憎恨和希望。人們稱這些詩為“德國詩”。主要詩集有《追求幸福的人和七大重負》(1938)、《1935至1938年十四行詩集》(1939)、《德國在呼喚》(1942)等。他還著有劇本《冬季戰役》(1952)和長篇小說《告別》(1940)。《冬季戰役》描寫德軍在莫斯科郊外的失敗。《告別》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描寫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出身的青年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展現了20世紀以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社會的畫麵。

1945年,貝希爾回國,為德國有了新生的希望感到欣慰,同時對人民所遭受的浩劫和麵臨的困難感到憂慮。這種心情是他戰後初期詩歌的主題。

50年代,他的詩表現了對德國前途的極大關注。主要詩集有《返鄉》(1946)、《德國十四行詩,1952》(1952)、《世紀中葉的步伐》(1958)。此外,還創作了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國歌的歌詞。他也致力於文學理論、特別是詩歌理論的研究,先後發表了《保衛詩歌》(1952)、《詩的信仰》(1954)、《詩的力量》(1955)、《詩的原則》(1956)等著作。

薩克斯

薩克斯原名萊奧妮·薩克斯,生於柏林一猶太工廠主家庭。她很早開始寫詩,並喜好音樂、舞蹈。1921年處女作《傳說與故事》出版。她早期的詩歌、戲劇、小說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1933年以後,薩克斯在法西斯排猶恐怖中隱居了7年,研究希伯來和德國的神話故事。1940年在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孚的幫助下逃出納粹德國,流亡至瑞典。此後她定居斯德哥爾摩,加入瑞典國籍,從事瑞典現代詩歌的德文翻譯工作,並繼續寫作。薩克斯的詩歌主要是描寫歐洲猶太人在法西斯統治下的遭遇。如《在死亡的寓所中》(1946年在柏林出版)、《星辰黯淡》(1949年在荷蘭出版)。1951年出版的詩劇《艾利》,描寫納粹士兵對波蘭的蹂躪。1959年出版的《逃亡與變遷》,進一步確立了她在詩壇的地位。1966年薩克斯與以色列作家阿格農一同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猶太民族的文化傳統及其悲慘命運,個人的不幸遭遇,對薩克斯的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迫害、集中營、逃亡、無家可歸是她詩歌的主題,詩中充滿殉道精神和濃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晚期作品中曆史性題材逐漸減少,大多表現劫後餘生者的心境。她的無韻詩節奏和諧,隱喻含蓄,情調憂傷。其他重要詩集還有《無人再知曉》(1957)、《進入無塵之境》(1961)、《死亡依然在慶生》(1961)、《熾熱的謎語》(1964)和《尋找生存者》(1971)。

漢斯·法拉達

漢斯·法拉達原名魯道夫·迪芩,1893年7月21日生於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父親是地方法官。法拉達在柏林、萊比錫上完中學,當過編輯、記者,後從事寫作。他的一些作品在納粹時期遭查禁,麵對法西斯分子的瘋狂迫害,他並未逃亡國外,而是蟄居在梅可倫堡的費爾德貝格莊園裏,以淡泊名利;納粹政權崩潰後,法拉達移居柏林專事寫作,不久便逝世。

法拉達的早期作品摻雜了大量的表現主義手法,藝術上未獲成功。繼而他一反初衷,深入到最平凡、最基本的生活中去,探索“小人物”,從而於1932年寫出了力作《小人物,怎麼辦》,小說很快被譯成20多種文字,並兩次被搬上銀幕,也使作者贏得了世界聲譽。法拉達的“小人物”代表了一定的社會階層,他們無權無勢,受到命運的隨意擺布,可他們往往也不堪淩辱與歧視,試圖起來反抗。這一時期法拉達接連創作了好幾部同類主題的長篇小說,如《用洋鐵罐吃飯的人》、《小人物,大人物,陰差陽錯》、《人往高處走》、《沒人愛的人》等。

法拉達的後期作品具有強烈的反法西斯主義傾向,如《狼群中的狼》、《每個人都孤獨地死去》。但就藝術上的影響來說,“小人物”的塑造是法拉達所有作品中最有特色、最為成功的,因此後人在文學史上給了他一個“了不起的小人物作家”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