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德國現代作家3(1 / 3)

第一節德國現代作家3

海塞

海塞,1877年7月2日生於施瓦本地區卡爾夫鎮。父親是傳教士,自幼受到濃厚的宗教氣氛中的感染,接受了比較廣泛的文化熏陶,他後來的文學創作受到中國和印度古老文化的影響。

1891年,海塞進入毛爾布龍神學院。由於不堪忍受摧殘青年人身心的經院教育,半年後逃離學院。1892~1899年當過學徒工、書店的店員等,在此期間閱讀了大量德國和外國的文學作品。1899年,他出版第一部詩集《浪漫主義之歌》,和散文集《午夜後一小時》。1904年問世的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1912年遷居瑞士,1923年加入瑞士籍。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1962年8月9日於瑞士提契諾州的蒙塔尼奧拉病逝。

海塞的創作可分3個時期。第1個時期的作品主要是早期浪漫主義詩歌、田園詩風格的抒情小說和流浪漢小說。他的詩歌富於音樂節奏和民歌色彩,表現出對旅行、自然和樸素事物的愛好。

《彼得·卡門青》描寫一個青年從農村來到城市,和城市的“現代文明”格格不入,最後回歸故鄉,在淳樸的人民和美麗的大自然中找到了溫暖。作者描摹自然風光精細微妙、文筆優美。《在輪下》(1906)以在毛爾布龍神學院的經曆寫成,借文中“模範學生”格本拉的不幸遭遇,抨擊了德國的教育體製。《克努爾普》(1915)是海塞著名的流浪漢體小說,由《初春》、《懷念克努爾普》和《結局》3篇連續性的小說組成,也是作者本人最喜愛的作品之一。

海塞的中期作品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家庭關係破裂的影響,充滿了苦惱和迷茫、彷徨的氣息。《德米安》(1919)是一部心理小說,描寫一個青年人由於反對戰爭而被視為叛國,產生了心靈分裂的苦惱。《席特哈爾塔》(1922)的背景是印度,主人公婆羅門青年席特哈爾塔出於貴族厭惡庸俗的社會環境,離家出走,結果沉湎於世俗的生活,因而十分苦惱。後來他再一次出走,成為苦行僧,才尋求到佛教解脫的秘密。小說表明海塞從20年代開始就試圖從宗教和哲學方麵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草原之狼》(1927)是海塞作品中最受西方青年喜愛的作品,托馬斯·曼把它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主角是一個資產階級作家,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他身上有“狼性”與“人性”的對立,找不到出路。小說曲折地反映了魏瑪共和國時代德國的現實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一般中年知識分子的孤獨、彷徨和苦悶。

《納爾齊斯和戈爾德蒙德》(1930)是海涅中、後期交替時的重要著作。小說的背景是14世紀,其中的中世紀的修道院是超越時間和現實的“國度”,是為了表現他的構思而虛擬的。海塞以象征的手法寫出精神和感覺、藝術家和哲學家如何互相啟發、互相補充;納爾齊斯與戈爾德蒙德這兩個性格不同、道路各異但又相輔相成的人物是海塞的理想形象。這部小說被後來有些評論稱為融合了知識和愛情的美麗的浮士德變奏曲。

1931年起,海塞隱居在瑞士南部的蒙塔尼奧拉村,雖然很少和外界接觸。但法西斯暴行促使他對現代文明比青年時代有了更為深刻的懷疑,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良策,便隻能從精神上尋求寄托和探索答案。晚年兩部重要著作《東方之行》(1932)和《玻璃球遊戲》(1943)具有濃厚的唯心主義和宗教氣息,是試圖從東方和西方的宗教、哲學思想中尋求理想世界。

《東方之行》是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主人公H.H.(海塞姓名的縮寫)一生對於理想的精神境界的不懈地追尋,結尾采用象征性的手法:主人公發現自己從理想人物裏歐身上,找到了較之人生更為永恒的生存。

《玻璃球遊戲》是海塞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一生最重要和篇幅最大的作品,1931年開始創作,1942年脫稿。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構的未來世界,主人公克乃西特是一個孤兒,自幼聰明刻苦。由卡斯特利恩宗教團體撫養成長為這個團體的玻璃球遊戲大師。但是克乃西特隨著年齡和地位的增長,逐漸不滿足於這個與世隔絕的精神王國的生活。他認為在這樣的象牙之塔裏是不可能為人民作出貢獻的。最後他來到現實世界,企圖用教育來改善整個世界,然而他理想沒有實現就死於一次遊泳。克乃西特之死象征他的理想的失敗。由於克乃西特的理想以東西方的宗教、哲學雜糅而成,並無科學根據,所以海塞通過作品給現實世界提出的治世方案也是無法實現的。

海塞是熱愛東方文化的作家,崇拜中國古代的許多哲人。他曾以中國曆史為題材寫過一些散文和童話,還在許多著作中讚美孔子、老子和莊子的學說,認為它們的價值可以與希臘、羅馬和基督教文化相媲美。而《玻璃球遊戲》一書對《易經》、《呂氏春秋》和老莊哲學作了大量引用和評述通過。主人公克乃西特之口體現了作者對中國古老文化的景仰。

海塞的作品側重從精神和心理領域來描寫和分析他所處的資產階級社會。在創作方法上他受浪漫主義詩歌和心理分析學影響較大,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的一個騎士”。他的主要作品都發表於20世紀上半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他主要是整理、編輯、出版自己早年和中年時期的作品。直到1977年,他的作品已出了40多種外文譯本,是當代國際文壇上備受重視的作家之一。

施特恩海姆

施特恩海姆,1878年生於萊比錫一銀行家家庭。少年時期在漢諾威和柏林求學,1897~1902年先後在慕尼黑、格廷根、萊比錫、弗賴堡等大學攻讀哲學和文學史。1903年同弗蘭茨·布萊在慕尼黑創辦雜誌《許佩裏翁》,並從事戲劇創作。

1912年以後,施特恩海姆輾轉於德國、比利時、荷蘭、瑞士等國。他的某些劇本和小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魏瑪共和國以及希特勒法西斯時代,因“有傷風化”的罪名而被“封殺”,他被迫流亡比利時,晚年因疾病纏身,而消聲於德國文壇。

施特恩海姆的戲劇創作旺期,正值德國表現主義文學盛行之時。他以誇張、怪誕的手法諷刺德國資產階級社會的小市民習氣。他的代表作是一組題名為《資產階級英雄生活》的連續性喜劇,其中3部曲《褲子》(1911)、《勢利小人》(1914)和《1913年》(1915),是德國20世紀初威廉帝國時代最尖銳的社會批評劇。它們刻畫了一個普通小市民人大資產階級和貴族行列衰敗的過程,形象地揭露了資產階級虛偽的生活和醜惡的嘴臉。上演時取得了強烈的舞台效果。這組連續劇的優秀作品還有《盒子》(1912)和《公民施佩爾》(1914),前者以爭奪遺產為題材,揭露小市民在道德上的墮落;後者以諷刺的筆調描寫一個無產者“上升”為小市民的故事。施特恩海姆這一組連續劇被稱為帝國主義時期德國資產階級社會喜劇。作者常常采用格言或電報式的語言,因而增強了戲劇的諷刺效果。

施特恩海姆的中、短篇小說全收在3卷本的《世紀初葉紀實》(1926~1928)裏,表現了作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的現實失望的情緒。

德布林

德布林,1878年8月10日生於斯德丁。父親是猶太商人。他早年在雷根斯堡和柏林行醫,曾發起創辦表現主義雜誌《風暴》。

1918~1920年,德布林是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黨員,1921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直到1930年。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權後,他遭通緝,作品被查禁。1936年取得法國國籍,並在法國情報部供職。1940年經葡萄牙去美國。1945年法西斯德國崩潰後,在法軍占領區從事文學和文化政治工作。1946~1951年在巴登——巴登編輯出版文學雜誌《金門》。1949年參與創立美因茨科學院,任副院長。他因對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社會和思想發展感到失望,1951年去巴黎,1956年回德國休養。1957年6月26日在弗賴堡附近的埃門丁根逝世。

德布林對20世紀德國小說藝術的發展有突出貢獻。他吸收了20世紀以來歐洲小說藝術的各種手法,《王倫三跳》(1915)、《華倫斯坦》(1920)、《山、海與巨人》(1924)是他早期創作的著名長篇小說。《王倫三跳》以18世紀的中國為背景,描寫平民百姓的苦難,表現精神與權力、個人與集體的矛盾對立,影射德國現實。長篇小說《柏林,亞曆山大廣場》(1929)以接近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一個運輸工人弗蘭茨·畢伯科普夫出獄後想改惡從善而不得的故事。他在流亡國外時期創作了傳記體社會批判小說《不予赦免》(1935),描寫一個市民為剝削者充當幫凶,反對人民大眾,最終導致毀滅。此外,還寫了批判殖民主義製度罪惡的《亞馬孫河》3部曲(1935~1948)和描寫德國十一月革命的4卷本長篇小說《1918年11月》(1937~1950)。後來他又創作了批判法西斯主義思想流毒的長篇小說《哈姆雷特或漫漫長夜有盡頭》(1956)。

德布林畢生站在資產階級激進立場,反對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反對戰爭和不合理的社會製度,企圖把東方道教、佛教與西方基督教救世說結合起來,創立一種特殊的世界觀,主張通過“自由人”的自發聯合達到變革現實,走向社會主義。

福伊希特萬格

福伊希特萬格,1884年7月7日生於慕尼黑一個猶太工廠主家庭。年輕時曾在慕尼黑大學和柏林大學攻讀語文學、哲學和人類學。1908年創辦文學月刊《明鏡》,後擔任過《舞台周報》劇評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在當時法國占領的突尼斯福伊希特萬格被當作故國的公民而拘押,逃回德國後,從事戲劇翻譯,創作的作品大都以反戰為題材。1933年希特勒執政時,他在美國講學,卻被剝奪公民權。1933~1940年他流亡法國,曾和布雷德爾、布萊希特等共同創辦流亡者雜誌《發言》,在莫斯科出版。1937年訪問蘇聯。1941年起定居加利福尼亞。1958年12月21日在洛杉磯逝世。

福伊希特萬格的曆史小說很有名。第一部長篇小說《醜陋的女公爵馬格雷特·毛爾塔施》(1923),寫14世紀一個智慧超群而長相醜陋的女公爵的悲劇。長篇曆史小說《猶太人徐斯》(1925)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希特勒統治時期,他的創作都以反法西斯為主題。1936年寫的長篇曆史小說《偽皇尼祿》,意在諷刺希特勒一夥,必將遭到可恥的下場。這時期寫的曆史小說《約瑟夫斯》3部曲,包括《猶太人的戰爭》(1932)、《兒子們》(1935)和《這一天即將到來》(1942),通過寫猶太血統的羅馬史學家約瑟夫斯·弗拉維烏斯的故事,激勵人民反抗希特勒的統治。從側麵對法西斯以沉重的打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曆史小說的題材多是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文化名人的鬥爭生活,如:寫西班牙畫家戈雅充當5年的宮廷畫家以後離開宮廷,以藝術為被壓迫人民服務的《戈雅》(1951,又名《認識的艱難道路》);歌頌盧梭的《愚人的智慧》(1952,又名《讓·雅克·盧梭之死及其思想的發揚光大》);歌頌北美獨立戰爭的《葡萄園裏的狐狸》(1953,原名《支援美國的武器》)。

他在逝世前兩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托萊多的猶太女人》(1955),探討戰爭與和平同人類發展的關係問題;《耶弗他和他的女兒》描寫公元前13~10世紀約旦河流域以色列人的曆史,借以闡述人民在為和平和自由鬥爭中的統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