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德國現代作家3(3 / 3)

在德國那些最黑暗的歲月裏,進步作家遭到封殺,法拉達由此轉向兒童文學創作,但他的兒童文學也往往是帶有哲理、隱射和諷喻性的,如《一個投入大自然懷抱的錄事童話》、《霍佩爾邋遢鬼,你在哪裏》以及《穆爾克國的故事》等,這些作品表現出作者對善戰勝惡、光明戰勝黑暗的信心,其中告密者螞蟻、凶惡的貓、憎恨人類的大老鼠等動物也成了他童話裏的代表形象。當然,他也不忘記將他的“小人物的寫作手法”糅合到他的童話中,而這些“小人物”在這裏便成了貪婪的、好惹是生非的大老鼠、愛小偷小摸的熊等,但它們是一群決不會傷害人的“小市民”。

因為法拉達在兒童文學方麵取得的成就,德國文學史上也稱他是“和他同時代的優秀兒童文學家麗莎·特茨納(1894~1963)、庫爾特·克萊貝爾(1897~1959)、埃裏希·凱斯特納(1896~1974)並駕齊驅”的人物。

布萊希特

布萊希特,1898年2月10日出生於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祖上是施瓦本農民,他出生的時候,父母已是這座小城裏的富裕市民。

1917年他進入慕尼黑大學哲學係,次年改修醫科,曾被派往奧格斯堡戰地醫院看護傷員。他以激進的政治態度和多才多藝贏得士兵的信賴和尊敬。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時,他被醫院士兵推舉為奧格斯堡士兵委員會成員,但革命很快遭到鎮壓。布萊希特把他對這場革命的認識和失望情緒,寫進了次年春季完成的劇本《夜半鼓聲》(1919)中。

戰爭和革命的動蕩平靜以後,布萊希特重入慕尼黑大學。1922年2月22日他的劇本《夜半鼓聲》在慕尼黑話劇院上演,同年獲“克萊斯特獎金”,從此引起德國戲劇界注目。1923年被聘為慕尼黑話劇院導演兼藝術顧問,1924年應著名導演馬克斯·賴因哈德之聘任柏林德國話劇院藝術顧問。

1926年,布萊希特開始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並進入柏林馬克思主義工人學校,結合創作係統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學說。1928年他與女演員海倫娜·韋格爾結婚。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國政權以後,在國會縱火案發生的次日,布萊希特被迫離開德國去巴黎,同年夏攜家屬去丹麥,在斯文堡附近一個農舍裏居住6年。1936~1939年同布雷德爾、福伊希特萬格一起主持了在莫斯科出版的德文雜誌《發言》。1939年被迫離開丹麥去瑞典,1940年去芬蘭,次年夏季取道蘇聯去美國,在聖莫尼卡居留6年。1947年擺脫非美活動委員會的迫害返回歐洲,最初停留在瑞士蘇黎世,1948年10月回到柏林。晚年和夫人海倫娜·韋格爾領導了“柏林劇團”的活動。1956年8月14日逝世。

布萊希特早期的作品大多描寫資本主義經濟製度所引起的社會弊端,表達了資產階級文明不久將被一場“地震”吞沒的信念。他在努力理解和反映現實生活中的迫切問題的過程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的劇作《人就是人》(1926)、《馬哈哥尼城的興衰》(1927)、《三分錢歌劇》(1928)、《屠宰場裏的聖約翰娜》(1931)等,都是最初運用馬克思主義學說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藝術嚐試,都不同程度地接觸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本質問題。

20年代末30年代初,布萊希特開始創立敘事劇的嚐試。他把戲劇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傳統的戲劇性戲劇,或稱“亞裏士多德式戲劇”;一是敘事劇,或稱“非亞裏士多德式戲劇”。他認為前者偏重於訴諸觀眾的感情,借恐懼與憐憫引起淨化,把觀眾吸引到劇情中去,與劇中人物發生共鳴;後者則更偏重於訴諸觀眾的理性,讓他們在觀看與思考中判斷劇情的是非曲直。布萊希特創造了一種稱為“陌生化效果”的藝術方法。依照這種方法,劇作家以異乎尋常的方式,表現一種生活現象或者一個人物典型,以便讓觀眾用新的眼光來觀察,深入地理解司空見慣的事物;導演和演員則借助這種方法,有意識地在角色、演員和觀眾之間製造一種感情上的距離,使演員既是他的角色的表演者,又是它的“裁判”;使觀眾成為“旁觀者”,用探討的、批判的態度對待舞台上表演的事件。

布萊希特的敘事劇按體裁可分為3類:《例外與常規》(1930)、《措施》(1930)、《母親》(1932)被稱為“教育劇”;《四川一好人》(1940)、《潘蒂拉老爺和他的男仆馬狄》(1940)、《阿圖羅·魏的有限發跡》(1911)《高加索灰闌記》(1945)是“寓意劇”;《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1939)、《伽利略傳》(1947)和《公社的日子》(1948~1949)則屬於曆史劇範圍。這些作品都反映了當時的重大社會問題,表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哲學命題:不但說明世界,而且要改變世界。

“教育劇”是布萊希特嚐試創立敘事劇之初經常采用的形式,是20、30年代德國工人運動中蓬勃發展的宣傳鼓動工作的直接產物。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自由與紀律的關係,是大多數“教育劇”著力表現的主題。它反映了像布萊希特這樣一批知識分子,在20年代德國工人運動的高潮中,從剝削階級陣營轉入無產階級隊伍以後要求自我改造的願望。“教育劇”中最成功的一部,是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母親》。它以原作的主要人物和內容為基礎,根據德國的實際情況,增加了對工人運動中改良主義的批判、反對戰爭危險、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策略等內容。

“寓意劇”的特點是比喻,作家不受人物和環境的束縛,有充分想象的自由。“寓意劇”的重點在於對現實社會中的矛盾和對立、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行哲理性的概括。“寓意劇”一般都是由直接表演和哲理性的概括兩部分構成,這種“雙層次布局”是它在結構方麵的特點。“寓意劇”的主題思想就是借這種多層次布局表現出來的,離開任何一部分都無法充分理解作品的真實含義。《潘蒂拉老爺和他的男仆馬狄》是根據芬蘭女作家赫拉·沃裏約基講述的一則芬蘭民間故事創作的。作品通過一個芬蘭地主在酒醉時和酒醒後兩種不同的表現,說明剝削者的本性不會改變,提醒人們對他們不能抱任何幻想。《高加索灰闌記》是根據中國元雜劇作家李潛夫的公案戲《包待製智勘灰闌記》改編的。劇情圍繞著兩個母親爭奪一個孩子展開,在非常時期偶然上任的法官,在斷案中發現,他麵臨的不是哪個母親有權要孩子,而是孩子有權選擇一個更好的母親問題。作者給這個古老的故事加上一個現代內容的“楔子”,寓意在生產資料公有製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或者一個集體與另一個集體之間的非對抗性矛盾,是可以找到對大家都有利的辦法來解決的。而原則應該是:“一切歸屬於善於對待它的人。”如孩子歸於慈愛的母親,以使他成材成器;車輛歸於好的車夫,以便於順利開動;山穀歸於灌溉者,以便使它開花結果。這出戲在藝術上體現了敘事劇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

布萊希特的曆史劇都是借用曆史題材,回答現實生活中的重大政治問題。《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1939)取材於17世紀小說家格裏美豪森的小說《女騙子和流浪者大膽媽媽》(1670),劇中的主人公安娜·菲爾靈,傳說是德國30年戰爭時用一個隨軍小販,綽號大膽媽媽。劇本表現安娜帶著3個子女,拖著貨車隨軍叫賣,把戰爭作為謀生的依靠,結果子女們或死或散,落得孤身一人。作者借大膽媽媽的遭遇說明,想在戰爭中撈取利益的人,必然要毀於戰爭。《伽利略傳》以17世紀意大利偉大物理學家、大文學家伽利略,因證明了哥白尼“太陽中心說”遭到宗教裁判所迫害的史實為題材,反映了在一個科學新時代破曉的時候,真理與謬論、科學與愚昧的鬥爭。作者最初的意圖是借表現伽利略在愚昧黑暗的社會勢力麵前忍辱含垢,完成科學著述的行為,給德國反法西斯戰士樹立一個曆史的榜樣。《公社的日子》是根據挪威作家諾達爾·格裏格描寫巴黎公社的劇本《失敗》創作的。德國法西斯政權被摧毀以後,布萊希特從德國麵臨的新形勢中,看到了巴黎工人階級在1871年起義中趕走資產階級,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工人階級政權的現實意義。作品以巴黎一家普通勞動人民及其親友在這一事件中的遭遇為中心,表現了這一偉大革命實踐的始末以及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應該從中吸取的教訓。

布萊希特的詩歌創作始終同德國社會政治生活緊密相連,他在詩歌藝術上的革新,為現代德國詩歌開辟了新的園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布萊希特早期詩歌大多是在民歌、民謠傳統的基礎上創作的。他那些采用歌謠體創作的敘事詩,多數有戲劇性情節,有人物,采取嚴格押韻的形式,便於譜曲詠唱。如《死兵的傳說》以離奇怪誕的諷刺形式,冷靜客觀的敘述筆調,表現了德國帝國主義在戰爭失敗前夕的垂死掙紮。布萊希特偏愛創作“角色抒情詩”,不喜直抒胸臆,他慣於采用類似戲劇中行動的人物獨白的形式,來揭示人物本身的、社會的或心理的特征。在這些詩歌中,作者有意識地避免傳達主觀情緒,而是努力做客觀的陳述和報道。《妓女之歌》、《海盜燕妮》等就是這類詩歌。

布萊希特投身革命隊伍以後,有意識地把詩歌作為鬥爭的武器。他的許多著名群眾歌曲,如《團結之歌》、《統一戰線之歌》等,既是十分精致的藝術品,又是切合時宜的宣傳品,在革命隊伍中發揮了動員和教育作用。布萊希特的許多優秀詩歌,大部分是在敘事劇的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如《讚美地下工作》、《讚美共產主義》、《讚美學習》、《一個讀書的工人的疑問》等。這些作品都明顯地帶有對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進行革命啟蒙和教誨的特點,他們不以感情去打動讀者,而是啟發讀者的理性和思維,讓讀者通過認識達到行動。這是布萊希特詩歌的獨特之處。布萊希特的詩歌常常采用“直接說教”的手法,麵向讀者的理性,陳述他對事物的認識。詩人借這種手法藝術地再現某些革命道理,以教導讀者正確認識形勢和事變。它們是語言通俗明了、比喻鮮明生動、結構簡潔明快的教育詩。

布萊希特還借鑒中國古典詩詞和日本古典俳句,創造了一種節奏不規則的無韻抒情詩。這種詩歌充分運用口語的特點,既不貪戀華麗的詞藻,也不追求奔放的感情,而是從大量生活素材中選擇精華,以表現事物最本質的特征。如在《工人喊著要麵包》這首隻有4行的短詩裏,作者采用類似邏輯學“三段論”的手法,簡潔生動地表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的形勢。

布萊希特的主要詩集有《家庭格言》(1926)、《歌曲集》(1934)、《斯文堡詩集》(1939)和《詩百首》(1955)。布萊希特還創作了長短篇小說多種,如《三分錢小說》(1934)、《尤利烏斯·愷撒的事業》(1949)、《負傷的蘇格拉底》(1949)等。《戲劇小工具篇》(1948)是他關於敘事劇的理論性思考的總結,被譽為“新詩學”。

布萊希特一向關心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酷愛中國文化,他的敘事劇理論頗受中國戲曲藝術的啟發。他晚年很推崇毛澤東的哲學思想。他所領導的“柏林劇團”,曾經改編上演中國話劇《糧食》。布萊希特的詩歌、劇本和戲劇論著,在中國已有多種譯本,《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伽利略傳》曾在上海、北京演出,頗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