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以熱堡在一鯤身北端,北隔大港口以控製北汕尾島;南接淺水有大小沙堆七座,以與本島之喜樹半島相連;東瀕汪洋浩瀚之台江;西臨風濤洶湧之外海,地勢既踞險製高,堡之四角又裝有巨炮可資嚴守。必於東南北三麵夾擊之,更逼近以困之,方可克之。於是即於四月初七日乘潮水低退時下令水陸聯合夾攻。
初七日拂曉,各軍同時攻擊,甲板船及戰艦首遭攻擊,荷蘭戰艦欲戰無力,欲逃不得,對戰不久,即焚者沉者各一艘,其餘艦上軍官兵幸得堡上炮火掩護,乘劃遁入堡中。其不及逃者,非死於銃火,即為北汕尾船隊所擄。荷蘭在台之船艦至此悉為鄭軍所得。
成功之陸軍自七鯤身北擊六鯤身。荷蘭守軍不敵,逐島北還至一鯤身,藉熱堡炮火掩護,向鄭軍逆襲,鄭軍將士冒炮火突擊,與荷蘭兵肉搏,荷蘭兵不敵,棄甲曳兵逃奔堡內,鄭軍追至堡下,乃於各要隘立寨堆土建壘,環柵挖壕以困之。一日之間,各島嶼皆入鄭軍之手,僅餘熱堡未下。
鄭成功既圍困該堡,以庶政急在撫民,乃遣人四出慰問華人及各土番。另方麵命諸軍在一鯤身築土圍長堤,以圍熱堡。四月二十四日(陽曆五月二十三日)土垣圍成,分裝巨炮二十八門,一齊開炮向熱堡轟擊,更以四千官兵掘壕近迫堡下,因熱堡堅,火力雖熾盛,一時不能下,乃繼續圍困之。
十月初,荷軍以兩巨艦夾小艇數隻,自熱堡北爭奪北汕尾島,用炮火掩護步兵二百餘登陸。鄭軍水陸夾擊之,大破其人員及船隻。荷蘭人遭此慘敗,便采取消極防禦,於堡周海岸構植木柵以防鄭軍。
5.台灣荷蘭人投降。
荷蘭台灣太守揆一坐守孤堡,彈盡援絕,堡內人人具有降意。有將軍馬篤爾德,不忍僑民遭受苦難,乃率之越城垣詣鄭軍降,備述堡中實況,請速攻之,以解倒懸。鄭成功乃令宣毅前鎮陳宣、右虎衛左協陳衝,以小船數十隻,內裝磺藥及引火諸物,以推進焚燒敵夾板船。命黃信督水師攻熱堡之東;劉國軒督陸軍攻熱堡之南,水陸各架巨炮二十尊以轟擊堡垣之一點。於正月二十五日拂曉開始攻擊,須臾堡垣破裂,碉堡亦壞,鄭軍乘勢進攻,荷軍抵擋不住,遂衝人堡中。荷蘭人欲逃奔艦上,見各艦船已為鄭軍所燒,不得已乃聚守堡之西北角頑抗。
鄭成功見荷蘭人窘勢,乃遣通事李仲往諭之曰:“此地非爾荷蘭人所有,乃前太師(指鄭芝龍)練兵之所。今藩主前來,是複其故土。此處離爾國家極遙遠,爾等安能久乎?藩主動柔遠之念,不忍加害,開爾一麵。凡倉庫不許動擅,其餘爾等珍寶珠銀等私積,悉聽載歸。如執迷不悟,明日環山海悉用油薪硫磺積壘齊攻,船破城毀人盡,悔之莫及矣。”
荷蘭官兵自知不敵,遂請停戰五日,至期出降,成功許之。荷蘭人遂降服而退出台灣。
(四)戰略評論
1.鄭成功東征戰略。
鄭成功自進攻南京失敗後,以金門、廈門地狹逼處,不足以為反清複明基地,乃策定東征台灣,開辟新基地,其眼光遠大,目標正確,堪稱雄略獨到。如果天假之年,當可收複呂宋,混一南洋,以海上勢力與滿清長期周旋。
台灣本為中國故土,明中葉後為防海盜,始遷台民而墟其地,視為荒島而棄之。鄭芝龍等自日本逃來,遂據台灣以組織其水師。後受明室招撫,為明守禦海疆,防製荷蘭人、西班牙人侵寇,為閩浙沿海的唯一海防軍。荷蘭人乘明清作戰之際,進占台灣視之為殖民地。鄭成功如於北伐中取得南京,當以全力恢複明朝,亦將無暇於收複台灣失地。明朝失地,鄭成功為明朝恢複之,以用為複明基地,其在台灣之明朝子民,向祖國報告紅毛賊掠台灣及淩辱危害中國人實況,乃理所當然事。故鄭成功之力排眾議,主持東征,在戰略上見先機,亦因係完全中國人對外寇作戰有其必勝信念也,非比其與清作戰,漢奸遍地,多存改朝換代的傳統觀念。
鄭成功對台灣實行海禁,為其東征之先聲。以現代語言之,可謂之日經濟封鎖戰。在台荷人所圖者為海上貿易。今以海禁扼絕海上交通,使台灣生產物資不能運出,所需物資不能運入,則台灣成為死地。使在台荷人不得不遞國書,貢方物,求開海禁,是成功政略的第一步成功。何斌鑒於郭懷一武力對抗荷人的失敗,乃竭力運用鄭成功恢複台灣,救民自救,是其用智強於用力處。彼知鄭軍所缺者惟錢與糧,特以台灣多錢多糧為詞,以引動鄭軍必來東征。然後更為之準備進軍道路及軍用地誌,俾能順利得手,是台灣的光複,多出於何斌善為運用之力。成功覽其圖而有:東方扶餘”的興趣;諸將見其模型而能進退出入如指掌,此作戰的必勝準備。荷蘭人聞怒潮而疑為千軍萬馬;見炮壘陰暗,而不禁呻吟歎息,眾情疑懼,此作戰的必敗現象。終於民間謠言四起,迫使荷蘭太守向巴達維亞無故請援。及援軍既到,久無作戰跡象,又遣使至鄭軍探其虛實,情怯多疑,徘徊不定,致令援軍撤走,束手無策,此必敗之象。皆是孫子所謂:“兵者詭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因此,鄭軍東至澎湖,即能迎風而東直抵鹿耳門外,待潮升至丈,得以從容進入台江,一戰而破其海軍艦隊,再戰而攻取普羅文查城,遂即進圍其基地熱蘭遮堡,取得台灣全部地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