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鄭成功抗清複台及清統一台灣的戰爭(3)(1 / 3)

七月二十二日,梁化鳳見鄭軍開始移動營壘,即準備城內全力,預定在其連夜忙亂,大舉襲擊之。乃連夜挖掘神策門附近之城牆數處,於二十二日拂曉,親率城中步騎主力,向鄭軍獅子山下之營突襲。另以一部由都統哈哈木率領,則直向鄭軍嶽廟門(鄭成功大營所在)進攻。

鄭軍左先鋒鎮統領楊祖,首先與梁化鳳軍遭遇,楊祖奮戰三次擊退敵人,而敵人複合來攻,右鎮統領姚國泰、前衛鎮統領藍衍、後勁鎮統領楊正亦各率所部出營助戰。但鄭軍因忙碌一夜,精神體力所耗亦多,故激戰至午,卒至戰力不繼。鄭成功在嶽廟山上立麾蓋以指麾各軍作戰,見陳鵬、蔡祿等接應部隊作戰失利,又見白土山下陳魁之軍受到夾擊;遙望神策門之南萬裏等部隊,亦在與敵發生鏖戰,雖令中軍華蓋頻頻揮動,而其各軍仍然不能彼此支援。成功心急,欲招其停泊在下關及幕府山北之水師登陸作戰,乃告其參軍潘賡鍾曰:“爾立蓋下代吾指揮,吾下山催水軍上陸,從山後抄殺,此敵可殲也。”遂帶健將十餘及侍從等下山北去。至江汊口見潮水大退。江叉水幹,所有戰艦皆移向下遊大江之中,欲尋快哨催軍,而邊岸無哨船,乃沿岸往下尋覓,因此費時頗久而至誤失戰機。

潘賡鍾在嶽廟山守護華蓋,不知成功與甘輝、張英、林勝等約定之信號如何,故僅作不斷揮動而已。甘輝、張英等率精銳伏山穀中,始終不見出擊號令,以為諸軍已將拒止,或正欲誘之深入,故不敢輕動。

陳魁、林勝等方脫出清軍之圍攻,見嶽廟山中軍又為敵軍所圍,又見中軍華蓋不停揮動,乃紛赴中軍救援,陳魁於衝進中中箭陳亡,林勝、魏標、撲世用、洪複督等軍亦被擊破。鄭中軍各營與敵久戰,亦傷亡奇重,乃列其鐵人軍五百以拒敵。惟山地崎嶇,人著鐵甲後,難以進退,且易摔倒。敵人初見之甚懼而稍退,繼見其笨重不靈,乃分數人為一組進捕鐵甲兵,奪其兵刃,抬之而去。鄭中軍於是大潰。參軍潘賡鍾亦戰死於中軍華蓋之下。

甘輝與張英見中軍戰亂,乃急率軍出穀,然四周已被清軍所包圍,苦戰半日,方突圍北走,又為梁化鳳軍所扼截,所部盡皆戰死後,甘輝殺敵數百人,力盡被俘,張英與張萬裏亦皆戰死。及成功率水師登陸來援,神策門方麵各線陸軍均已大敗。成功不得已,始下令各軍上船,向鎮江撤退。並令周全斌、柯平汾駕快船,在南京城附近江邊以救載逃散之殘兵敗將。圍攻南京之戰,遂因成功指揮失當而告慘敗。

(四)戰略評論

鄭成功反攻南京之戰,自永曆十二年(即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十三日誓師北伐起,至翌年九月敗還廈門為止,其先後所用時間為一年又四個月,在此一戰役中,首遭颶風挫折於羊山,其損失幾乎至於不能複振程度。幸賴成功以極其堅強之意誌,在僅及半載之時間,想盡方法,得以再造北伐大軍,其此種不屈不撓之精神,足式千古。故能於永曆十三年三月,重集其大軍,放棄浙江南部複興基地,再至舟山,於是年五月十三日又誓師北伐,可謂大智大勇者矣。

鄭軍兵入長江,舍崇明島而直取瓜洲、鎮江,一戰而切斷滿清南北運河要衝,形勢之佳,深得戰略之要地。其得以乘敵南京之空虛,以圍攻南京,示天下以形勢。各地聞風響應,紛紛納款者以此,滿清皇帝一度考慮退守關外者亦以此。然而輕許南京三十日之限,而不及時進攻,予敵人以充裕之時間,重整其反攻軍事,因而招致慘敗,使大將謀士如甘輝、潘賡鍾、張萬裏、張英、萬禮、林勝、藍衍、陳魁等皆不得伸展其力而陣亡,而實成功最大之失算及指揮上之重大錯誤。

鄭成功以大軍進圍南京城,缺其東南而未合圍,雖合乎孫子兵法之原則,但對梁化鳳之人援不能及時阻遏,此實大誤。馬信欲乘時攻破此城,而潘賡鍾亦曾言敵乞寬限之詐,甘輝有眾寡移勢之喻,皆主張立刻乘勢攻城,此成敗之大機。對於戰略關鍵之要地,當取不取,不唯後悔無及,且機會千載一時,轉瞬即逝,無可彌補,成功見不及此,易勝為敗。指導戰略之人,可不慎歟!

除上述足以改變曆史之大關係者以外,鄭成功在戰爭指導上值得檢討者,仍有數端。

1.對兵要地誌未作詳細調查,是其進軍一大缺憾。古有雲:“為將不知天時,不知地理,不足以言兵。”鄭成功生長於海上,對於海上氣象變化,應有深切之認識。依眾人累積之經驗,羊山所受之風災,非為不可預防者。是乃成功未作詳細調查之故,失掉奇襲機會。

2.鄭成功圍攻南京計劃,除有上述之失著外,又放棄紫金山、天堡城等高地瞰製之利,此又是重大失著。因為守在南京之敵為陸軍,入援之道亦在陸上,依“圍點打援”之原則,圍之者不應開放南京陸道,使敵援兵從容入城。以鄭軍當時狀況,其大軍應自觀音門(即燕子磯一帶)上陸,自紫金山之東以封鎖南京城東南兩麵,設使不容梁化鳳等軍人城,則南京城真為甕中之鱉,即或詐降,約期一月,亦必不易挽救其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