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鄭成功抗清複台及清統一台灣的戰爭(4)(2 / 3)

2.決策東進,戰略正確。

鄭成功轉變戰略,收複台灣的決策,在當時並非多數人所能理解,實施的阻力很大。不僅其部屬中有人“頗有難色”,就是他的至友張煌言等也竭力反對。張煌言認為當時情況已轉化為對鄭軍有利,不應東進攻荷,而應北進攻清。甚至批評鄭成功收複台灣“生既非智,死亦非忠”,“縱偷安一時,必貽笑千古”。張煌言堅持抗清,最後被俘不屈而死,是一位很有氣節的抗清人物,值得尊敬。他急於恢複明朝統治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他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和對鄭成功的批評,則不符合客觀實際,也不夠公平。

首先,鄭成功收複台灣,決不是違背初誌,為了偷生而逃走,仍然是抗清複明的繼續。他在澎湖時向部下的莊嚴聲明可以作證。他宣告說:“本藩矢誌恢複,念切中興。前者出師北討,恨尺土之未得;既而舳艫南還,恐孤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辟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苟延安樂。”(《台灣外記》第158頁)

其次,根據當時的戰略形勢,鄭成功不僅無力再度北進,即欲仍以金廈為根據地也難以持久。戰爭是敵對雙方的生死鬥爭,各自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力圖使局勢變得有利於己。但決定戰爭勝負的各種因素不斷消長變化,當時西南戰場上,永曆帝已逃入緬甸,李定國軍僅少數殘部處於中緬邊境一隅,已無所作為;原在川、陝、鄂交界處的夔東十三家軍,兩攻重慶均告失敗,此時也失去了主動出擊的能力。鄭軍孤軍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就很渺茫了。至於清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不過是集權過程中的一種表現,並不影響大局,更非當時的主要矛盾。就以漳泉地區來說,因連年作戰,已十室九空,失去了戰略資源地的作用。加以鄭軍經過南京戰役,兵力、物力都損耗極大,如不東取台灣,建立新的根據地,清軍若調集兵力再度來攻,則近海的金廈二島,也難持久。

再從經濟、政治情況上看,當時與鄭成功起兵之初的紊亂情況已大不相同。戰爭性質開始變化,抗清複明的旗幟,對人民已沒有多大的號召作用。清朝統治集團接受了明朝複滅和農民軍及各地人民英勇抗清的教訓,開始改變初人關時的民族高壓政策,采取了一些緩和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發展生產的措施,從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開始根據不同情況減免部分田賦;實行召徠流亡、開墾荒田的政策;遭到戰爭嚴重破壞的社會經濟,隨著戰爭逐漸減少而慢慢恢複;廣大人民希望能安定地進行生產、生活,他們對戰爭已經厭倦。各地起義抗清的鬥爭,均已轉入低潮。

鄭成功掌握局部政權和指揮作戰已曆多年,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形態當然有深刻的理解。他力排眾議,堅決東進的決策是正確的。何況從曆史角度、從客觀效果看,鄭成功收複台灣,保障了中國的領土完整,促進了台灣的開發和發展,使我國沿海地區免受西方殖民者的侵擾,對清初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也為爾後玄燁統一台灣創造了有利條件;並為亞洲人民反殖民鬥爭取得了第一次大勝利,鼓舞了東南亞各地人民的反殖民鬥爭,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勢力的東進,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3.登陸作戰指導正確。

荷蘭是當時最強大的殖民國家,在武器裝備上較鄭成功的部隊占很大的優勢,又是以逸待勞、依托城堡進行防禦作戰。鄭軍能否獲得登陸作戰的勝利,對於完成整個戰略計劃有很大影響。鄭成功在戰役開始前作了充分的準備:掌握了敵情、地形,了解了風信潮汛,征集了向導,布置了內應,並以“用而示之不用”的手段寫信麻痹敵人。然後選擇有利的作戰時機,有利的進軍航路,有利的登陸地點,“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批亢搗虛”(《孫子兵法》),“違害就利”,以突然襲擊一舉登陸,並立即切斷荷軍聯係,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應當說鄭成功的戰,殳指導是相當高明的。

鄭軍登陸後迅即占領赤嵌市區和熱蘭遮市區,控製了糧食倉庫,解決了當時最迫切的軍糧問題,這對爾後的作戰,影響甚大。“用兵製勝,以糧為先”,荷軍司令考烏曾說:“國姓爺如果沒有從該地獲得如此大量糧食,其軍隊就會因饑餓而崩潰,或者不得不被迫撤退。”

4.圍城待降,失之消極。

鄭成功強攻熱蘭遮城受挫後,立即改變為圍困的決心是正確的。但也有不正確的一麵。首先是又重複了南京戰役的錯誤,“圍而不嚴,封而不死”,沒有切斷城內荷軍與海上的聯係。荷援軍八月到台時,競可毫無阻礙地給城中補充軍需、運出傷員,並聯合進行反擊。其次,在戰役上采用了單純的圍困,沒有組織積極的進攻戰鬥與之配合。如果早日實施後來荷軍投誠軍曹的建議,“充分利用圍城內普遍存在的驚慌情緒和疲弱狀態,不僅封鎖,而且要用連續的攻擊來徹底疲憊敵人,使其完全絕望”,則勝利可能來得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