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相信中國人受不了火藥的氣味和槍炮的聲音,隻要放一排槍,打中其中幾個人,他們就會嚇得四散逃跑,全部瓦解。”“雖然他們也時常聽到關於國姓爺抗擊清朝軍隊的勇敢事跡,證明其部下決非膽小之輩,但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他們的看法。他們認為國姓爺士兵隻不過同可憐的清軍交過鋒,還沒有同荷蘭人較量過,一旦和荷蘭人交戰,他們便會打得落花流水。”
(三)作戰經過
1.抓住有利時機,實施遠程奔襲。
收複台灣,是鄭成功新戰略方針主要的一環,方針既定,何時實施就成為必須慎重對待的重要問題。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鄭成功分析當時形勢,認為時機已經成熟,遂毅然向部屬宣布自己的決心和企圖,進行動員。鄭成功選擇的時機,相對來說是比較有利的,主要是:
第一,舟山的明安達禮部和福建的達素部八旗部隊,已先後撤回北京,清順治皇帝於本年正月去世,暫時不可能對廈門采取大的軍事行動。
第二,據情報得知,荷援軍艦隊司令樊特郎已於本月率領軍官回到巴達維亞,隻要封鎖進攻的消息,不讓巴達維亞方麵得知,就不用擔心巴達維亞方麵派兵前來。
第三,鄭軍經過一年來的不斷準備,兵力已全部集中,台灣人民已做好接應登陸的一切準備。
順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鄭成功將精選的三萬餘人集中於金門島,進行臨戰準備。他的部署是:將進攻部隊分為兩個梯隊,鄭成功自率主力精銳十二鎮、兩萬五千人為一梯隊,命鎮守澎湖遊擊洪暄率本部及向導、領航員為前衛;其餘六鎮一萬二千人為二梯隊。留世子鄭經率一部兵力守廈門,戶官鄭泰率一部兵力守金門,洪天佑等率一部兵力泊南日、圍頭一帶,與金、廈互為策應,防止清軍突然襲擊。三月二十二日由料羅灣出發,二十四日到達澎湖,四月初一日晚開始向台灣進軍。
2.台江之戰。
當時荷蘭人守熱堡者有水陸軍兩千餘人,守普城約六百餘人,泊於台江之戰船,最堅強者有“貝克德亞”號、“鄂禮維蘭洛”號兩巨艦,此外尚有戰艦“威因克”與“馬利亞”兩艘,以及戰鬥艇與夾板艦多隻。四月初一(陽曆四月三十日)晨刻,荷蘭熱堡哨兵以望遠鏡發現鄭軍,魚貫進入台江之中,荷軍大驚,急命發炮遠擊,但相距過遠,射程不及。荷軍統帥急遣其上校隊長拔黎爾率荷兵至北汕尾島截擊。但為鄭軍陳澤所擊敗,荷兵死傷百人,荷拔黎爾上校陣亡,全隊潰散。陳澤率眾追擊,水陸並進,掠荷蘭小艇夾板船殆盡。
在此激戰時刻,荷蘭貝克德亞號戰艦首先發炮,其他各艦繼之,另有大艦海克妥號率三艘小型戰艦自熱堡下東來求戰。一時炮火交飛,硝煙罩海。鄭軍戰艦不唯不怯,反逐漸接近,縮小包圍,發炮急攻。激戰四小時,突然爆鳴如雷,貝克德亞號為鄭軍擊沉,馬利亞號負傷東逃,另兩艘荷蘭戰艦亦受傷冒火突圍西走,逃至熱堡炮火掩護下,躲避不出。荷蘭隊長英爾洛爾普所率之各炮艦,皆被擊沉於台江中,其陸軍上岸者逃入普城不出。
3.普羅民遮城之戰。
鄭成功既破荷蘭水軍,又切斷其普城與熱堡問的聯絡,並清掃台江內所有敵人的船隻,然後下令何斌率洪暄先鋒戰船,長驅直搗普城。
普城原有荷兵六百人,又加台江戰役逃入者二三百人,更有商館、政廳、稅務官吏及眷屬等千餘人,描難實叮為守將,駐守城中。是日(四月初一日)中午,鄭軍先鋒洪喧在向導何斌率領下,於禾寮港距普城南約一裏之處,安然登陸,分派軍隊占領該城街道及其近郊要隘。該城之華夷人恨荷人入骨,今見鄭師登陸,皆歡欣鼓舞,扶老攜幼,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普城荷蘭人見之,開炮轟擊,成功乃指揮各軍進逼,積極攻城,何斌獻計,謂應急圖奪取荷人倉庫及水源地,成功亦因軍中缺糧,從其計。一麵令諸軍緩攻以圍困之,一麵更令戶官都事楊英持令箭,委同楊戎政等分兵封鎖街道隘口,收其倉庫糧食,分發各鎮食用。
普城荷蘭守將描難實叮以城內無井,水源在城外,已為鄭軍切斷。孤城無援,水源又絕,縱令鄭軍不攻,亦必坐困而死。於是乃令其弟羅穀具夫婦於初三日夜化裝越城請援。不幸為鄭軍捕獲,解詣成功。成功待之以禮,諭之以義。然後命通事吳邁、李仲與楊戎政送之還城,並招諭荷蘭守將描難實叮納降,準許保全城內所有生靈之安全無恙。描難實叮因約定四月初四日(陽曆五月三日)中午獻城出降。成功許之,即令飲水入城,以舒其困。描難實叮身受感動,亦依時出降,開城納鄭軍,並呈獻其指揮刀於鄭成功,成功令其軍仍駐原城內營中,分賜其各將士及荷蘭人等以廈門士儀。然後,將指揮刀交還描難實叮,使其率通事往熱堡招太守揆一來降。
4.熱蘭遮堡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