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鄭成功抗清複台及清統一台灣的戰爭(2)(1 / 3)

清軍既解漳州之圍,即於永曆七年(清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移軍來攻海澄。清朝提督金勵安放大小炮位數百座,日夜對鄭軍堡塞轟擊,鄭軍營壘多被破壞,而成功在台上督戰,揮紅旗指揮自若。時清軍進攻之炮火甚猛,營壘木柵皆為摧毀,鄭軍乃掘壕避炮火,清兵臨塞豎梯登城,有廝養卒鄭仁持斧劈之墜,眾皆起效之,於是各舉斧操刀以待敵。清兵持梯板渡外壕,鄭軍引所埋火藥爆炸,更出兵以刀斧拒戰,清軍渡壕者非被炸即遭砍殺,屍積壕漲,餘皆舉手請降。

此一役相戰數日,清軍精銳傷亡殆盡,連夜退回漳州。成功以忠孝伯印綬給甘輝,輝不敢受,跪拜退還,但請拜廝養卒鄭仁為官。成功即拜仁為都督,軍中大悅。

(三)戰略評論

鄭芝龍有創業精神,而無忠君誌節。其子鄭成功接受母教,效忠明朝,成為完人,蓋亦得力於隆武帝之知遇,士為知己者死之義居多。方其父芝龍令其監視隆武帝,準備用隆武帝換取滿清之高官厚祿時,成功處於君臣父子不得兩全之中,能以“臣父臣叔皆懷不測,陛下宜自為計”之言,以奏告隆武帝,然後自己辭君南下招兵組軍,以為勤王複國的永遠大計,而不效翼衛隨死的愚忠,成功可謂明朝的忠臣。

清軍入閩,鄭芝龍以不抵抗行為,欲藉以保留其私產,或希冀換得有閩八府之祿位。殊不知清軍大肆淫掠,芝龍家破人亡,如非成功聞母死訊,號泣縞素以率其軍實行反攻安平,則芝龍雖妻死不得收葬。蓋滿清對不忠不義、唯私利是圖之輩,亦屬不齒。

明隆武帝自閩赴贛,在閩贛交界處為清所虜,被害於福州,鄭成功得自傳聞,以為其消息來自敵方,多是詐言,不足憑信,故舉義旗仍尊奉隆武帝正朔。後知隆武帝已殉國後,即願從兩粵人意願,擁立永明王為永曆帝。其“吾有君矣”一語,可知其心情之苦與矢誌之忠。

鄭成功以上陸作戰來訓練其陸軍,進取同安,攻打泉州等役後,方知鄭彩、鄭聯不足為緩急之恃,其叔鴻逵亦非可靠之將,於是始有統一軍令之要求。加以鄭彩、鄭聯等專橫無道,縱其將士殺害賢良,欺侮民眾,實足以動搖複明抗清的統一陣線,計奪其軍,亦事非得已。鄭成功南救廣東,鄭芝莞失守廈門,是芝莞初無守禦決心,不待戰而先自退走,致使施琅與鄭鴻逵回軍支援不及。鴻逵與施琅反攻廈門,一戰而克複之,施琅以此戰成功而驕縱,鴻逵因放走敵人而失職。鄭成功自廣東回軍廈門,檢討廈門得失之功過,殺芝莞,貶鴻逵,為嚴肅軍紀,尚無不當。惟對施琅追捕犯法之將,逼令赦免,未得免即下令追捕施琅,致逼施琅走降敵人,失去最初共同起義盟友與謀士,是乃成功抗清複明事業上最大之一失著,亦是其一生成敗之最大關鍵。

鄭成功軍圍漳浦,是為圍點打援、設伏打援的戰術運用。破清遠近的援軍,收複福建南部之地,將金、廈兩島的外圍遠向前推,從此金廈兩島的威脅解除。其所以必要攻取海澄者,亦同於此議。由於攻海澄,而得聆聽周全斌之戰略指導意見,成功此後行動,多賴有此以為方針。尤其是軍政與經濟方麵,不有此遠大眼光,絕難有所成就。

守禦海澄之戰,鄭成功登台指揮,示眾人以不怕死之決心,為共同死守而已。其將甘輝力諫之而強翼之躲避,此為將真正輔主之道,可謂有勇而知方。軍中激戰而敵人深入,由一廝養卒奮勇持斧為發起逆襲之倡,一戰殲敵,應得上賞,成功即超擢為都督,故其眾知所自勉,成功之功業得於人力者類此實多。主將不自居功,拜辭封爵而請改封部下諸將士,而旁及魯王諸將士,使眾人各知為國家戮力,賞罰出自國君,此等去私存公精神,如對施琅出走前即行之,則功業將無可限量。

鄭成功的戰略方針基本上適合客觀條件,達到了他第一階段要創建軍隊和立足海疆的目的。鄭成功起兵較晚,這時清王朝已占有中原地區和長江流域,由於農民軍和南明軍還在合力抗擊清軍,清軍主力不得不使用在西南方向,才使鄭成功得以實現他第一階段的戰略目標。

但立足海疆,兩棲作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把自己局限在漳、泉、廈一隅之地,隻能在沿海地區獲得局部性戰役、戰鬥的勝利,而難以對全麵戰略形勢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盡管多次消滅當麵清軍,但都局限於漳、泉附近地區,且所占之地,旋得旋失,不能有更大的作為。更何況經過多年的拉鋸戰爭之後,漳、泉地區人民死傷慘重,財物損失巨大,生產嚴重破壞,戰略物資日益缺乏,正如鄭成功的參軍潘庚鍾所說:“漳泉沿邊,數載爭戰,民亦苦極”,“邊地雖得,亦不足以號召天下豪傑”。

鄭成功在戰略運用上缺乏全局觀點。固本蓄銳,以謀發展,這當然是正確的,但鄭成功過分著眼於局部性的固本,隻顧自身的鞏固和發展,而忽略了關係抗清戰爭全局的戰略運用,缺乏與西南戰場李定國軍團結合作的積極性。立足海疆僅僅是鄭成功事業的起點,立足海疆本身並不能達到抗清複明的戰略目標,必須與其他抗清力量團結一致,密切配合,才有達到戰略目標的可能性。鄭成功顧戀漳廈,不敢遠出作戰,配合李定國的攻勢,是鄭成功在戰略上的重大失誤。他的戰略方針並沒有錯,錯就錯在執行上,時機來了,不夠果決。在與清作戰中,李定國就與鄭成功取得聯係,多次主動要求協同作戰,但鄭成功對於這個要求不太積極,使當時的戰略局勢頗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