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二次北伐
1.鄭軍攻取瓜洲之戰。
永曆十三年五月十三日,鄭成功軍由崇明南人江,沿長江北岸溯航,沿途擊破少數之敵,直向瓜洲前進。當馬信軍為清圖山、潭家洲炮兵所阻時,前鋒鎮統領餘新,則立以快艇急進,襲奪兩處炮台。並選善洇水者數十人,夜持巨斧斬斷清軍鐵索,進泊於焦山下。成功登焦山,致祭天地,並賦詩曰:“黃葉古祠裏,秋風寒殿開,沉沉鬆柏老,溟溟鳥飛回,碑碣空埋地,庭階畫親苔,此間到人少,塵世轉堪哀。”然後令周全斌率部二千人向北岸登陸以進攻瓜洲,鄭成功親引諸軍以繼之。
時清江北各地援軍已抵瓜洲,周全斌登陸即行大戰,身被五處箭傷,尤奮勇進攻。會大雨如注,清援軍多騎兵,陷泥濘中不得繼進。成功率中提督甘輝、左提督翁天{;占諸軍至岸,皆跣足蹈泥,乘勢衝擊,清軍大敗,斬清將左雲龍,擒朱衣佐,盡俘清各援軍到達戰場者,遂占領瓜洲。成功已克瓜洲,即以援剿左鎮統領獻守之,以監軍何平督理江防,然後自率其餘諸鎮還於焦山,準備攻取鎮江。
2.攻取鎮江之戰。
清江寧提督管效忠方自福山鎮趕至鎮江,即聞瓜洲失守,旋又遭受鄭軍之攻擊,激戰一晝夜,方幸南京鐵騎一千來援,而無奈鄭軍愈戰愈勇,激戰兩日夜,清軍全線大敗,管效忠退保銀山(在今鎮江城南),鎮江守將高謙、知府戴可進遂獻城降。鄭成功以陳魁率鐵甲軍再攻銀山,清軍見此鐵人,不怕箭射,列陣直前,專事殺砍,步騎不能拒止,於是銀山清兵一哄潰逃。管效忠為挽回頹勢,集各路援軍編成五路軍布成疊陣,向鎮江反攻,成功令發火炮止之,清軍五路俱潰亂,管效忠見勢已不可為,乃率百餘人逃回南京。
鄭成功與諸將計議進兵南京道路,諸將均言進取不易宜守鎮江,以觀其變。適有荊州運糧船十四艘自長江來降。江北來人言:揚州城清之文武官員已逃避一空,城中父老正繡彩旗聚羊酒,將來鎮江勞軍。成功以大勢以趨,乃決定立功進攻南京,以符民望。
3.圍攻南京之戰。
張煌言別將所部先行,為先遣部隊,船沿長江北岸溯行中,距儀征(江蘇今縣)五十裏,儀征吏民已來迎降。煌言率眾至南京觀音行(在今南京下關幕府山東北)時,方聞成功已攻克鎮江,而蕪湖請降之書亦到,清太平府守將劉世賢更遣人來約獻城。安徽列城望風納款者,凡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東南大震。
七月初二日,鄭成功率諸鎮統領自長江直薄南京,大軍自儀鳳(即今下關)、江東門(即今水西門)登陸,屯兵獅子山,即依預定計劃圍攻南京城。
清兩江總督郎廷佐,率各府之兵萬餘人,在南京城內把守,與巡撫蔣國柱登城四望,見鄭軍旌旗遍野,戈甲閃爍,金鼓齊鳴,乃緊閉城門,不敢出戰。時朱衣佐正逃在郎廷佐左右,向廷佐獻守禦南京之策曰:“鄭成功連戰連勝,竊以為南京已誌在必得,宜速遣人卑詞請寬,以驕其誌而待援軍,徐籌破之之策。”廷佐用其計,使人出城求見成功,而哀求緩攻曰:“我朝有例,守城過三十日者,罪不及妻孥,今各官眷口悉在北京,迄寬三十日之限,及期當率眾出降。”
鄭成功得郎廷佐緩兵之請,以為南京已成甕中之鱉,欲允之。參軍潘賡鍾諫之曰:“孫子有雲:‘卑詞者詐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降則降,豈戀內顧,此緩兵之計也。宜即速進兵攻之,促其速降,斯為上策。”成功曰:“我自舟山興師至此,戰必勝,攻必克,彼焉敢緩吾之兵耶?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今既乞降,驟攻之,何足以服其心哉?”甘輝亦諫之曰:“兵貴先聲,及其謀且未定,其勢易拔,今以南京城言,為我眾彼寡,但就全般言之,則彼眾我寡,寡眾之勢不可輕棄,否則俟彼謀成守固,則難以為圖矣。”成功為使天下知其仁義之師,不聽諸人之言,而批準郎廷佐緩期之乞降書,令其使者回城。
清皇帝順治初聞鄭成功大軍入長江,以為連江鐵鎖足以阻之。繼聞已破鐵鎖取瓜洲及鎮江,進兵圍攻南京,因知南京空虛,江南半壁大勢已去。又慮江南失則山東、河南必亂,而北京之軍皆遠征西南,北京亦虛,故有準備退守關外“老家”之計。其母孝莊皇太後責之,更聞南京城尚未陷,乃幸南苑集六師欲親征,以挽救江南大局。
時管效忠已集合及收容其所屬府州得三萬人,與崇明總兵梁化鳳密商,欲夜襲鄭軍。化鳳日夜登城觀望鄭軍營壘,見鄭軍之官兵,解去征衣,等待城內清軍至期開城迎降,忘卻將有戰鬥之諸事,認為夜襲定可成功。於七月二十一日夜半月出時,親率五百騎銜枚出城,突向白土山下鄭營襲擊,至碎其營,鄭軍統領餘新人不及甲,倉皇拒戰,副將董延中、蕭拱柱皆戰死,化鳳遂俘餘新等數十人回城。以是清軍士氣複振,各欲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