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鄭成功抗清複台及清統一台灣的戰爭(2)(2 / 3)

四、兩次北伐,進攻南京

清軍占領楚、湘、贛、粵等地後,抗清陣營內的主力,基本上隻剩下西南李定國和東南鄭成功兩大軍事集團。西南戰場緊張之際,清軍無力以主力對付東南,因而采取政治招撫的政策,以和談手段對付鄭成功。鄭成功錯誤地判斷了當時的情況,以為李定國大軍二十餘萬,曾“兩蹶名王,天下大震”,又以破竹之勢東進廣東,使尚可喜、耿繼茂坐困廣州,一籌莫展,短期內整個戰爭局勢不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對南進與李定國會師不夠積極,專心致力於利用和談發展自己。當得知李定國新會慘敗、退回南寧的情況後,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預感有孤軍作戰的危險,遂一反過去的消極態度,決心扭轉內線作戰的不利地位,積極準備發動戰略反擊,進攻南京,以配合李定國軍在西南戰場的作戰。

(一)積極準備北進,三次受挫延期

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定下進取南京的決心後,即著手進行準備:挑選精銳,擴建親軍,健全組織領導,加強軍事訓練,撤回漳、泉地區的軍隊,約李定國“迅師人粵”,“共抵金陵,聚首策勳”。他原計劃第一步以十二鎮兵力南下潮州,以十二鎮兵力北上溫、台並占領舟山。指導思想是從當前和爾後的需要考慮的。從當前戰役說,可避免與濟度的八旗主力部隊在不利於我的陸上戰場作戰,並從南北兩翼牽製清軍。從爾後戰役說,可配合李定國軍入粵和確保廈門至南京間的海上交通線。當泉州港戰役擊敗濟度後,得知李定國與孫可望發生內訌,李定國軍入滇,清軍正準備全力進攻李定國軍,為挽救西南戰局的頹勢,鄭成功決心立即北進攻取南京。遂調回南下部隊,積極準備出發。正當此時,鄭的部將黃梧獻海澄投清。失去了海澄,也就失去了北進的軍需補給。八月間清軍又攻下舟山,切斷了北上通路,於是第一次北進計劃遂告失敗。

海澄失掉後,鄭成功乘福建清軍主力赴漳州之機,親率主力襲擊福州附近地區,主要是強征糧食和軍需品,以補償海澄之失。並征調大批民工在閩安“增築土堡城寨,以為長久之計”。準備以閩安(今福建福州市東)代替海澄為新的後勤補給基地。經準備後,於七月開始北進,九月進至台州、海門一帶。清福建總督李率泰偵知鄭軍主力北上,乃“攻其必救”,由漳州回軍,水陸兩路夾攻閩安。鄭成功回救不及,經四晝夜血戰,閩安失守。鄭成功怕根據地有失,被迫停止北進,率軍返廈。第二次北進計劃也告失敗。

兩次失敗後,鄭成功並未氣餒,又著手進行準備。一麵整頓軍隊,組建重甲步兵,一麵修整船隻、軍械,積蓄糧食、軍需,改以海島為後勤補給基地。五月間自廈門出發,七月進占舟山,八月進至羊山(今浙江杭州灣口外),忽遇颶風,“碎巨艦數十”,“溺死數千人”,武器、糧食損失無數。鄭成功認為“今船隻兵器損失,長江難進矣,須溜回舟山收拾,再作區處”。這次北進,又被迫中止。

(二)第一次北伐受挫

1.羊山遇颶風受挫。

永曆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八月九日雞鳴時分,鄭成功北伐大軍自舟山揚帆北上,天氣晴和,風平浪靜,至午刻,東抵羊山,突見有黑雲自北方起,不移時,風起浪湧,迅雷閃電大作,雨大如注,天色昏暗使人對麵互不相見。成功在中軍船上,但聞鄰船有呼死呼救,折裂衝擊悲慘之聲,因船搖蕩如秋千,欲出觀亦昏黑不能見。風災後查點各鎮,計損失將士八千餘員,碎巨艦四十餘艘,其餘大小船隻皆有輕重破損。八月十五日,集提諸督鎮統領議曰:“官軍船隻破損,糧食材料亦均不足,必須分別進襲象山、三門、台州、溫州各港灣,奪取清軍船隻糧食材料,以整備船隻,再圖進取。”諸將乃各依計而行。(楊英《從征實錄》)

九月初七日鄭成功亦親率軍南行征取糧材,初十日經象山(浙江省今縣),清象山知縣徐福率縣中父老攜豬酒以迎降。諸將分赴各港征糧奪材械船隻者,因清軍毫無防備,均所獲極豐,故修理船隻工作,頗稱順利。惟在羊山風災之後,大難雖過人人餘悸猶存,恐怖之餘,多思逃歸。

2.再造北伐軍。

鄭成功在海門,以士氣低落,軍紀廢弛,必須謀求善後之策,以再造北伐之軍,實行繼續北伐。命令各軍各就地籌餉養兵、招兵、修船、製械,以備後圖。於是諸軍安定,士氣大振。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政府聞永曆帝在雲南行在下達北伐之命,認為其既有發號施令之能,早晚必將成為心腹之大患。因決定先以全力進擊雲南、貴州,在洪承疇統一策劃下,由廣西向西而進。主要目標為包圍攻擊永曆帝。鄭成功在浙江南部,探知滿清正集其全力向西南雲南、貴州進攻,為牽製清軍之後方,乘敵人之空虛,因決定即時起兵北伐,向南京實行奇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