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鄭成功抗清及收複台灣
一、鄭成功抗清複台的簡況
明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鄭成功攻取漳、泉各地,初奠內政,設置六官。五月拜定西侯張名振為元帥,統兵二十四萬遠征長江,十一月名振病卒於軍。鄭成功乃決定親率大軍北伐。於永曆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十三日誓師,翌年三月再至舟山,五月入長江,取瓜洲,七月進圍南京城,滿清震恐,順治準備退回關外。會清南京守將約期詐降,成功信之,遂失大機,退師金廈。因而東向規複台灣,以為反攻複國的長久根據地。
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鄭成功受隆武帝知遇,命為將,封忠孝伯。清軍攻閩,成功父鄭芝龍降清,召成功,成功拒降,而起兵於金門、廈門間之鼓浪嶼,與清軍戰於同安、泉州、漳浦、詔安,遙奉明永曆帝正朔,與魯王聯兵,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連年進攻福建各地,整軍經武,以備大舉北伐。至永曆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止,是為鄭成功抗清漳廈之戰。
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八月,鄭成功軍敗於南京城下,九月退出長江,十月還於金廈。翌年五月,清軍進攻金廈,為鄭軍所敗。成功為求得一抗清基地,遂於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率水師東征台灣,三月二十四日軍至澎湖,四月初一日進攻台南鹿耳門,初四日取赤崁城,十二月荷蘭人降。於是台灣成為鄭氏抗清複明之基地。
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八日成功病卒,其世子鄭經繼位,勵精圖治,曾助三藩聯合抗清,於永曆三十五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憂病而死。其將馮錫範殺經世子克臧而立克塽。至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降清,明之正朔至是始亡。
鄭成功起兵之初,僅數千之眾,據彈丸之地,麵對強大的敵人,卻能發展壯大,堅持鬥爭十七年,在南京失敗之後,猶能大破清軍於廈門,擊敗荷軍於台灣,取得了中國人民反對西方殖民者的第一次偉大勝利,保障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其原因固然與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麵的因素有關,但如僅從軍事角度來看,則主要在於鄭成功的戰略基本正確。
二、戰略方針符合客觀實際
鄭成功和他同時代的一些抗清人物有所不同。當時抗清陣營中的人物,有的根本沒有堅定的政治目的,一切以個人利益為轉移,將手握的重兵,作為私人工具,一旦形勢變化,或叛變投敵,或缺少戰略戰術,以致先後均為清軍所滅。鄭成功不但有明確的政治目標,而且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他的政治目標,就是抗清複明,他的戰略和策略,都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
鄭成功在隆武時期,統帥過軍隊,經常來往於浙、閩、蘇、贛等地,對敵我雙方情況均有所了解。起兵之前,根據情況判斷,就已經確立了他的基本戰略思想。例如在他勸阻其父鄭芝龍投清時,曾分析形勢說:“閩粵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馳驅,若憑高恃險,設伏以禦,雖有百萬,恐一旦亦難飛過。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開海道,興販各港,以足其餉。然後選將練兵,號召天下,進取不難。”還說:“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離山則失其威,脫淵則登時困殺。”(江日升:《江陰城守記》)
從當時的具體曆史條件看,這一方針是可行的。因為:
1.福建沿海一帶,是鄭氏軍隊控製達二十三年之久的地區,近海島嶼及濱海州縣,均為鄭氏勢力範圍,容易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
2.東南沿海地區,是當時我國對外貿易的中心,鄭芝龍以海上貿易及海盜起家,數十年來不僅鄭氏家庭擁有大量商船進行海上貿易,而且控製了整個地區的貿易往來,任何商船都必須向鄭氏繳納稅款。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可充裕軍餉來源,解決軍隊後勤供應問題。
3.清軍是一支新崛起的武裝力量,組織嚴密,領導堅強,但全賴弓馬嫻熟。東南沿海,利於舟楫,不利戎馬,水戰更非清軍所長,建立水陸兩棲部隊,可以“避人之長,攻人之短;見己之所長,蔽己之所短”,進可攻,退可守,易於保存自己,也利於消滅敵人。而且鄭軍久處該地區,地形熟悉,易收地利之效和機動之便。
4.當時海防簡單,沿海數千裏,清軍不可能處處設防,水師在海上機動方便,“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可以任意選擇進攻方向和登陸地點,實行兩棲作戰,可掌握戰場主動權。
5.從全國戰略形勢看,當時李自成部的李錦、郝搖旗等二三十萬軍隊,已與南明軍聯合抗清;張獻忠部五六十萬軍隊,正在四川同西南戰場清軍主力血戰;入閩清軍主力在鄭芝龍附清後,挾鄭芝龍返北京,福建已無清軍八旗主力,在這裏建立根據地,易於發展壯大。
清軍對於鄭成功的戰略,也是有所認識的。他們認為:鄭成功“之難於遽行撲剿者,緣彼以海為窟,以船為家,惟視風潮,瞬息千裏。……在我沿海各訊處處可登。……我之兵力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分,我既備多而力分,賊乃以十數萬全力之勢如風雨驟至,乘間窺其一城。……是以我兵跋涉崎嶇於崇山峻嶺旬日之間者,賊掛腙船旦夕可至,我之士馬未獲與賊決戰,而先已疲於奔命矣。”(《陳應泰揭貼》順治十六年一月)事實也證明了鄭成功的戰略總方針基本正確,在保存自己並發展壯大這一點上是達到了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