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數日鄭鴻逵與施琅等引兵截港以反攻廈門,施琅並分兵從負通港襲擊馬得功,得功欲退而歸路被截,不能飛渡,乃駕小舟冒險訪鴻逵,跪地哀求,鴻逵因縱之,使解甲留械而全部駕船逸去。及成功回師到廈門,馬得功已逃去數日矣。
鄭成功痛恨廈門之失,遂加強整治廈門、金門兩島上各要塞,然後集合諸將,檢討廈門作戰得失,數其叔鄭芝莞過錯而殺之於眾前,眾將無不股慓。賞施琅銀二百兩,賞陳勳、鄭文星各百兩。鄭鴻逵有私放馬得功之罪,雖得免議,自知有虧職守,請交卸兵權,歸隱私第。施琅恃功,以賞薄而不滿意,會其部將曾德犯法,走匿鄭成功營中,被施琅搜尋擒去。成功馳令勿殺,施琅竟將其處死。成功怒甚,欲捕施琅並逮捕其家屬。施琅乘間逃去,依鄭芝豹,旋複他去,投清廷得為清水師提督,終成為成功之大敵。
2.漳浦之戰。
鄭成功既統一金廈等地,乃即立法度,強化戰備,革新政治,振興政治,振興文教,禮賢下士,尊崇明室,更求發展交通,繁榮商賈,廣籌兵餉,勤訓師旅,使金廈煥然成為一海國,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1651年)五月,率其部下自廈門、鼓浪嶼間西行,於海澄南,西入南溪,在南溪各岸邊登陸,取清南溪(今福建海澄縣白水營)。清漳浦鎮將王邦俊率騎兵一千步兵二千自漳浦來戰,成功以兵迎擊之,大敗清軍於磁灶(地在今漳浦東北近白水營處)。
是年九月,鄭成功複督師南攻漳浦,圍之。清漳州(今福建龍溪)總兵王邦俊自漳州率兵南救,成功擊破之於中途,追擊之至馬口(南溪上流龍溪至漳浦之渡口),收降其將士數百人。十一月清提督楊名高自北方發動攻勢,集合其轄下之兵於福州(今福建閩侯),然後親自統帥步騎數萬南來,經福州、莆田、惠安、晉江,向同安方向而進,欲攻金門、廈門之後背。成功乃以部將繼續圍攻漳浦,而親集諸軍迎戰楊名高於小盈嶺(在今晉江與同安之間大盈嶺之北),大破清軍,楊名高狼狽逃入泉州(即今晉江)。成功乘勝回軍,以戰勝清軍所獲之戰績,示漳浦城中人。清漳浦守將世德、陳堯策知不得救,因獻城歸降。成功即授楊世德為英兵鎮統領;陳堯策為護衛前鎮統領,仍命守禦漳浦城。並以參軍林其昌為明漳浦知縣。於是福建泉州以南悉降服於鄭成功。
3.攻取海澄之戰。
明永曆五年(1651年)九月,鄭成功在圍攻漳浦中,聞清軍攻破魯王將王翊於四明山後,又遣陳錦將滿漢大軍進攻魯王的舟山,成功以不能分兵往救,乃遣部分舟師往助之。旋舟山失守,魯王逃亡海上,鄭成功遣使北上迎之。率眾迎見之於岸,使居於金門太武山下,建宮殿為供奉,而張名振、阮駿等為求兵權統一,堅請交出兵權,請成功收編其部下將士,以分隸諸鎮統領。以是成功之將士日眾,兵力益強。永曆六年(1652年)正月初二日,以水師進攻海澄。是日潮水暴漲,成功先以大軍遮斷海澄之退路及援道,然後命水師進圍海澄城垣,至即攀附登城。清海澄守將郝文興見其水師已被衝散,輔軍及退路已絕,不得已舉城請降。成功率大軍人城,收降其水陸軍,然後選擇海澄舉人黃維璟為海澄縣知縣,更集士紳問以光複明朝、進攻清軍之策。
4.取長泰進圍漳州。
鄭成功既取海澄,即遣中提督甘輝進攻長泰,甘輝與清副將王進大戰於長泰南之北溪,戰良久不分勝負,成功後軍至,清軍退入長泰城拒守。甘輝日夜攻城,不能破,部將吳世珍先登而死於炮火,成功因令火器鎮統領何明鑿地道攻之。此二月中旬之事。王進防守嚴密,地道一時無成。三月初七日,清福建浙江總督陳錦親率大軍救援,自泉州向同安,移營於江東橋,駐軍牛蹄山(皆在長泰縣東北)欲與成功決戰,麾軍逼戰。成功設伏於長泰東北,大破陳錦軍,錦乃退守泉州。成功複回軍攻長泰,破之,王進率十餘騎逃奔漳州。
鄭成功乘勝續進軍圍攻漳州。時陳錦進軍於同安鳳山尾(在同安之東),以戰敗愧恨,號令嚴峻刻薄,鞭其左右奴庫成棟幾死,庫成棟恨而刺死之,持其首來降。
時漳州久圍,清遣浙鎮馬逢知(原名馬進寶)率兵赴援,五月中與鄭圍城軍戰於漳州城北,又敗入漳州城中。漳州城益乏食。成功決鎮門之水以灌城,堤壞不能浸城;乃複列柵以圍之。城中人相食,死者枕藉,自三月至八月,內外隔絕。成功軍亦以久頓兵於堅城之下,糧餉不及,思欲退兵,複聞清廷命其固山額真金勵人閩,會新任福建總督劉清泰統率滿漢士軍救漳,已屯兵同安,即將分兵來戰。成功乃令周全斌為後衛,掩護大軍撤退,轉兵以守海澄。
5.海澄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