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明軍返抵清水源(在漠北),命大學士楊榮等勒石紀功。十六日次蒼崖戌,成祖有疾。十七日至榆木川,病勢轉劇,乃遣詔傳位太子,表禮一如高皇帝。十八日崩,享年65歲。
成祖駕崩榆木川後,大學士楊榮等恐消息外泄,引起軍中不安,為敵人所乘,故秘不發喪。一麵馳京還報太子。八月二日榮等至京師,太子遣皇太孫迎喪於開平。七日大軍還至雕鶚穀,始發喪。十五日,太子高熾即位於北京,是為仁宗,大赦天下,以翌年為洪熙元年。
七、戰略評論
明成祖朱棣五次出擊塞外,其目的在求戰略主動,打擊韃靼和瓦刺的氣焰,保障邊防安全,說明他重視北部邊防和有保衛邊防的決心。朱棣的出擊既不以占領土地為目的,也不著眼於俘獲人馬、物資,而是以以攻為守的手段,達到邊境安全的目的。這種積極防禦的戰略,雖未能完全解除蒙古對邊境的威脅,但抑製了它的襲擾。在明初,蒙古勢力始終未能侵入塞內,因而為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是朱棣五次出擊的最大成就,其在戰略運用上,有以下得失:
一、軍事打擊與政治分化並用。朱棣五次出擊的全過程,也是分化蒙古的全過程,是“分則易製、合則難圖”策略的貫徹,始終是拉一個、打一個,使蒙古未能形成統一的力量。而明軍在每次出擊中,隻限於打擊一個目標,軍力集中,收效顯著。
二、用兵持重,不冒進,適時回軍。明軍遠程出擊,地形不熟,條件艱苦,朱棣考慮到士氣和補給,在進軍時不冒進,采取持重態度,及時休整,整飭紀律,鼓勵士氣,作好補給。在完成一定任務後,又掌握利在決戰不利持久的原則,及時回軍,因而幾次出擊,都沒有受多大損失。
三、朱棣親自領兵出擊,本身就具有戰略意義,可以震撼敵方,收先聲奪人之效。
四、物資準備周到。大軍遠出不毛之地,糧、水全靠後方運送,故每次出擊,物資的周到準備,實為先決條件。明軍每次出擊,物資準備都是傾全國之力,且計劃周密,如區分前運、後運和保障運輸安全,都有具體措施。由於物資準備周到,保證了糧、水不缺,使軍事行動得以順利進行。
五、明初邊防采取積極的戰略防禦,有時采用以攻為守的戰略,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不是每次都要皇帝親自領兵,是不是每次都需要幾十萬兵力,是不是需要一再反複進行,是值得研究的。朱棣親自領兵,直接原因是邱福的出擊失敗,而邱福的失敗在於不聽朱棣叮囑而輕敵冒進。如換一個統帥,可能會產生不同結果,這是一個用將問題,而並非必須皇帝親自領兵,才能取得出擊的勝利。朱棣的一生,是親自掌握邊防的一生,占用了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奠定了北部邊防的基礎,防止了蒙古勢力卷土重來,其功績是應予肯定的。但多次親征,勢必勞民傷財,大量消耗國力,從而對後世產生不利的影響。因為皇帝親征,使用的兵力往往容易偏大,朱棣每次出擊,兵力常達五十萬人。兵力大了,軍食和所需運輸力量就更大,一而再,再而三,國家人力、物力的消耗和其成就相比,就顯得得不償失。特別是朱棣出擊的戰役目的,並非殲滅敵人,僅僅是“驅之而已,不窮追也”,因而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並未能達到以攻為守、確保邊疆的戰略目的。所以夏原吉說:“比年師出無功,軍馬儲蓄,十喪八九。”其長孫朱瞻基也批評他隻靠個人英武,勤於用兵,使國力消耗過大。至宣化年間(1403—1435年)朱瞻基執政時,表麵上雖然仍執行前朝的邊防戰略方針,但實際上已發生變化,他認為“但防守周密,來則擊之,去則勿追”,由“去勿窮追”變為“去則勿追”。種下了消極防禦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