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戰經過
永樂八年(1410)二月,成祖以北征詔天下,命皇長孫留守北京,於二月十日離北京出發。
明軍由北京經居庸關、宣府北上,三月間抵興和。旋登淩霄峰展望漠北,但見萬裏蕭條,荒無人煙,顧謂胡廣等曰:“元盛時此間皆居民也。”三月八日師次鳴鑾鎮大閱誓師,然後督師北進。夏四月二十四日至威虜鎮(失考),五月一日次臚朐河,令王友、劉才築城河上。(《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一)
韃靼主本雅失裏聞明大軍至,甚為恐懼,欲與其相阿魯台西奔,阿魯台不從。於是本雅失裏西奔,阿魯台東奔。五月十三日,明大軍至斡難河,本雅失裏引眾拒戰,明給事中張益歿於陣。成祖麾督指揮吳成疾戰,一舉敗之。本雅失裏棄輜重以七騎遁;明軍亦即引退。二十日明軍還次飲馬河,成祖下令移師征阿魯台。
六月九日,成祖自青楊戍經飛雲壑至靜虜鎮,阿魯台遣使偽降,成祖察知其詐,命諸將嚴陣以待。阿魯台果悉眾來犯,成祖自將精騎迎戰。柳升將神機火器為前鋒,郭亭亦率眾先進,矢下如雨,阿魯台墜馬,遂大敗。明軍追奔百餘裏,因天氣炎熱乏水,遂班師。敵殘騎見明軍還師,乃乘機尾追。成祖命伏兵河曲,另以數人載輜重誘之,擒數十人敵始退去。
四、成祖第二次親征
成祖第二次北征,始於永樂十二年(1414年)二月。自第一次北征於永樂八年(1410年)七月結束後,至十二年二月為時約三年半。
一、作戰編組及出塞前之行動
自永樂十一年七月成祖許阿魯台內附後,瓦剌部即斷絕朝貢。十二年二月,瓦刺馬哈木部擁兵飲馬河,企圖南犯;於是成祖乃決定舉兵親征。
三月十七日成祖發北京。成祖為使皇長孫躬曆行陣,親見將士征戰之勞,特攜之從征。四月一日軍抵興和舉行大閱。六日頒布中軍賞罰號令,以鼓勵士氣。
二、作戰經過
明大軍於永樂十二年四月在興和大閱後,略事休整,成祖即督五軍出塞北進。五月經楊林城北上,六月三日至撤裏情兒,前鋒劉江遇敵於三峽口擊敗之。四日成祖探知馬哈木在西方距此百裏,乃兼程赴之。七日發蒼壓峽至蘭忽失溫,瓦刺部酋馬哈木悉三部眾——答裏巴、太平、孛羅等以三萬人來迎戰。成祖升高阜見眾分為三隊,乃命楊升攻其中,陳懋、王通攻其右,李彬、譚清攻其左,火器齊發。成祖親率鐵騎衝擊,瓦刺不支潰走。明軍乘勢追擊,進至土拉河,斬其王子十餘人,部眾數千級,馬哈木等遁走。瓦剌雖受重創,明軍亦頗有死傷,因之成祖遂於九日下令班師。軍還至飲馬河,韃靼部阿魯台遣使來朝,成祖厚賜之。旋率軍循原路而還。
五、成祖第三次親征
一、戰前一般情勢
自永樂十二年(1414年)成祖親征瓦剌後,至二十年(1422年)正月再度北征,其間為時約八年餘。在此八年中,明內政上之主要設施為遷都北京,整頓河運,設置東廠以加強控製等等。國防方麵蒙古韃靼經多年休養生息,又轉趨強盛。交趾亂而複平,竄擾沿海的倭寇在遼東半島上遭遇甚大的打擊。
就軍事政治而言,明之國勢在此期間,似著著上進;就一般社會經濟而言,因戰爭的損失、營建北京、疏浚河渠的消耗,加之華北各地連年災荒,致一般經濟狀況仍甚惡劣。如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翰林院侍講兼左中允鄒緝疏中一則曰:“陛下肇建北京,焦勞坐慮幾二十年,工大費繁,調度甚廣,冗官蠶食,耗費國儲,工作之夫動以百萬,終歲供役,不得躬親田畝。”再則曰:“貪官汙吏遍布內外,剝削及於骨髓。”三則曰:“今山東、河南、川西、陝西水旱相仍,民至剝樹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顛踣道路,賣妻鬻子以求敬活,而京師聚集僧道萬餘人日耗廩米百餘石,此奪民食以養無用也。”雲雲。由此可見各地社會經濟貧困之一斑。(《明史·鄒緝傳》)
二、戰爭導因及戰前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