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略指導
明成祖自永樂七年至永樂二十二年(1409—1424年)間,曾舉行六次大規模的北征,其作戰地區大部在開平、應昌至臚朐河(亦名克魯倫河或飲馬河)、斡難河一帶地區,僅有一次進至庫倫河的土拉河地帶。其進軍路線亦不外自北京出居庸關經宣府、興和而北,或由龍門、獨石而北,經沽源、開平、應昌,直至臚朐一帶。
明對蒙古的戰略指導,可分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麵。
一、政治戰略
當時因正值蒙古內部分裂時期,在政治上乃盡量利用其弱點,采抑強扶弱以夷製夷之策。故初期戰略為抑製韃靼,安撫瓦剌。後瓦剌日強,韃靼主力阿魯台部為其所敗,乃轉而支持阿魯台,以抑製瓦刺。至永樂十四年(1416年)以後,阿魯台勢力恢複,於是明廷又采抑製阿魯台之策。
《明紀》卷九永樂九年條載:十二月阿魯台來貢馬,因請得役屬吐番諸部(阿魯台自永樂八年為明軍擊敗後,旋即貢馬降服)。大學士黃淮曰:“彼勢分則易製,一則難圖矣。”成祖顧左右曰:“黃淮論事如立高崗,無遠不見。”此可為明廷當時對蒙政策之具體說明。(《明史》卷百四十七《黃淮傳》)
二、軍事戰略
配合政治戰略,以求各個擊破。成祖時代五次親征,連同邱福之北征,共為六次北征。其中五次係以韃靼為作戰目標,一次以瓦剌為作戰目標。因當時韃靼的活動區,主要在克魯倫與斡難河一帶地區,故其進軍路線均係由居庸關北上經宣府、興和、開平、應昌,直搗克魯倫河地區。其作戰指導係盡量利用氣候溫暖的夏季。以強大優勢的兵力,穩紮穩打的行動,在克魯倫河、斡難河或土拉河一帶,尋求敵人擊破或驅逐之。如敵遠揚,亦不作無限的深入,以免補給不繼或為敵所乘;並在七八月間,即秋季以前結束作戰,旋師塞內。蓋秋高馬肥,特別有利於蒙古騎兵。
二、邱福北征
一、作戰經過
蒙古韃靼部自本雅失裏立後,成祖曾遣使通好,並贈送織金文椅,但本雅失裏不報,永樂七年(1409年)四月間且殺明使郭驥,因此成祖乃決心舉兵征討。
永樂七年七月三日,成祖命邱福為征虜大將軍,王聰為左副將軍,火真為右副將軍,王忠、李遠為左右參將,帥精騎十萬北征本雅失裏。邱福將行,成祖慮福輕敵諭之曰:“兵事須慎重,自開平(多倫)以北,即不見寇,宜時時如對敵,相機進止,不可執一,一舉未捷,俟再舉。”及福已行,又連賜敕曰:“軍中有言敵易取等,慎勿信之。”(《明史》卷百四十五《丘福傳》)
八月間,征虜大將軍邱福出塞,並率千人先至臚朐河南,遇敵遊騎擊敗之,遂乘勝渡河。旋獲敵尚書一人,福飲之酒,問本雅失裏何在?尚書詐言:“本稚失裏聞王師來,恐慌北走,去此未遠,約三十裏。”福大喜曰:“當疾馳擒之。”諸將請俟諸軍集,偵察虛實後再進。福不從,以尚書為向導,直搏敵營。戰二日,每戰敵輒佯敗引去,福則銳意追之。李遠諫曰:“將軍輕信敵間,懸軍轉鬥,敵示弱誘我深入,進必不利,退則懼為所乘。獨可結營自固,盡揚旗代鼓,出奇兵與挑戰,夜多燃炬鳴炮,張軍勢使莫測,俟我軍至並力攻之必捷,否則亦可全師而返。始上(指成祖)與將軍言,何如而遂忘之。”王聰亦力言不可再進,福皆不聽,厲聲曰:“違命者斬。”即先馳進,麾士卒隨行,控馬者皆泣下。諸將不得已乃與俱進。八月十五日敵突然大至,圍之數重。王聰戰死,李遠帥五百騎突陣,殺敵數百人,後因馬蹶與福等皆被執遇害。一軍皆沒。(同上書)
二、戰略措施
成祖聞邱福軍之敗沒,異常震怒。當即在北京諭太子曰:“比遣邱福北征,以其久在兵間,必能任事,何意福違棄朕言,孤軍輕進;安平侯等泣諫不從,遂皆陷沒。若不早舉兵殲滅之,邊患未已,今選將練兵,來春朕決意親征。”九月五日追贈北征軍死難者安平侯李遠為莒國公,武城侯王聰為漳國公。十三日以武安侯鄭亨帥兵巡邊,繼使與城安侯郭亮備禦開平,防敵南擾。(《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一)
十月九日削邱福、王忠、火真等爵,並徙福家於海南。
三、成祖第一次親征
一、戰前準備
自邱福北征失敗後,成祖即在北京練兵選將準備親征。七年冬十月詔戶部尚書夏原吉,議北征糧運,並指示工部所造武剛車足可供運輸之用,惟道路遙遠,人力困難,應將所運用之糧沿途築城貯之,酌留守兵,以待大軍之發。夏原吉乃建議用武剛車三萬輛,約軍糧廿萬石,準備踵大軍行動,並每十日程築一城,斟酌貯糧,以候大軍之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