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篡改生母(1 / 2)

四位藩王在大寧聚齊,那是大寧多少年沒有過的大事,不旁的,三位藩王入城時王旗儀仗便讓大寧的百姓有些看花了眼。 Ww WCOM

大寧這麼大的動靜自然是瞞不住有心人的,而毫無疑問,北平的燕王便是一位有心人。

“好麼,這四個弟弟這下算是聚齊了,大師,你出的主意能夠奏效嗎?”

“阿彌陀佛,殿下,人算七分,還要留三分看意,而以貧僧看來,意是站在殿下這邊的”

朱棣聽完道衍和尚這話,臉上倒是露出了喜色。

不得不朱權給他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四王出塞不僅僅提升了朱權的威望,同時遺漏了燕王,也讓一些人對燕王與其他藩王的關係揣摩了起來。

燕王的確很強,在各個都司衛所之中也很有威望,但若是北地大部分藩王都不買燕王的賬,那他再有威望又能有何用。

畢竟諸王鎮守的藩地都是邊境重鎮,手中也握著兵權,不誇張的,諸王如同北平附近的釘子,有這些釘子在,燕王不管做什麼都要思量幾分。

起碼遼王與燕王的不對付已經讓燕王的內典寶損失慘重了。

“隻是讓本王沒有想到,十七弟居然真的能將其他三個都拉到他那一邊去,雖會讓東宮忌憚,但本王倒的確是眼熱”

著,朱棣的臉上竟是浮現了笑意

聽到朱棣這番話,道衍和尚倒是臉上一笑道:

“殿下是眼熱,但東宮卻是難受,寧王樹大招風,恐怕此回之後,下次卻是沒有什麼機會了,而殿下則不然,殿下眼下需要盯緊的是秦王和晉王,同時讓我們的人在民間需要盡早傳播殿下乃孝慈高皇後所出一事”

聽到道衍和尚這話,朱棣臉上原先的笑容卻是不見了,深埋眼底的卻有一絲哀傷。

的確,不管旁人怎麼,他的生母總歸是那位被洪武帝杖斃的碽妃,那位生完周王沒多久便被杖斃的碽妃。

燕王和周王都是由孝慈高皇後撫養長大的,對外都是嫡出的名義,而不管是洪武帝還是孝慈高皇後還是其他的兄弟們都沒有因為生母的原因而對燕王和周王有什麼非議,但是長大成人的燕王心底卻清楚,自己的生母終究不是孝慈高皇後。

曾經,燕王非常討厭有人討論自己的生母問題,為此當時少年的朱棣還在暗地裏殺了不少人,但是不論他對自己的生母怎麼看,都改不了他的生身母親將他帶到這個世上的事實。

道衍和尚曾經勸過燕王在民間散布他的生母是孝慈高皇後的消息,但是曾經朱棣卻拒絕了道衍和尚的建議,直到如今道衍和尚再次相勸。

“大師,難道真要如此嗎?”

“殿下,名不正則言不順,不論殿下如何去想,此事卻是一定要做的,若連此事都做不到,那又何談下!”

此刻的道衍和尚顯得有些寶相莊嚴,但是他口中所的事情卻是那麼的殘酷,那是讓一個兒子篡改自己母親身份的殘酷事情。

道衍和尚完之後,朱棣良久沒有開口,他的眼睛一直盯著自己茶杯中的茶葉,茶葉在水中浮沉乃至沉淪杯底,這何嚐不是茶葉的宿命。

好一會之後,朱棣方才緩緩開口道

“既然大師覺得要這麼做,那本王就聽從大師的,隻是人言可畏,豈不會越描越黑?”

“嗬嗬,殿下,這也是為何要在民間傳播的原因所在,世人大多愚昧,偏聽偏信乃是常態,的多了自然便信以為真了,隻是還是要叮囑好下麵的人,不至於出了岔子便是”

完,道衍和尚道了聲佛號。

朱棣心中歎息了一聲,但卻沒有再什麼。

這世上有心人不少,除了朱棣之外,還有一人為朱權鬧出的動靜而感到憂愁,此人正是東宮皇太孫。

本來寧王要會合其他三王一同出塞本就是朱允炆所反對的,奈何在這件事情上洪武帝卻沒有聽他的反對之言,而是同意了朱權所請,這讓朱允炆陷入了被動。

更令朱允炆感到一絲不安的是,自己安插到寧王府擔任長吏的那兩位似乎有些脫離了掌控,馮成還好,雖沒有傳遞回什麼有價值的消息,但朱允炆知道馮成便是腐儒的性子倒也不甚在意,隻是張群卻讓朱允炆有些看不透起來。

之前過,張群乃是大家出身,張家在張群老家乃是望族,這樣的人似乎不用擔心會被寧王用錢財收買了去,隻是暗刺在大寧回報張群這段時間頗為服從寧王的安排,不僅辦事滴水不漏,甚至有些時候還在竭力幫助寧王查漏補缺。

雖這乃是王府長吏的職責所在,但是張群所做的也實在是太盡責盡力了些,若是寧王沒什麼差錯,朱允炆又哪有什麼把柄可以拿住。

不過為了防止張群徹底倒向朱權一邊,朱允炆倒也沒有派人前去申斥,隻是在心中卻是對張群有了一絲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