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寧王府的力量必須加強一些,微臣認為不妨換了馮成!”
在文華殿上,黃子澄麵露厲色的對著朱允炆道。
聽到這話,朱允炆卻是有些心動了。
沒錯,既然這兩位長吏有些脫離掌控,那麼重新換人便是,隻是這張群和馮成並無過錯,貿然撤換也沒有位置可以安置啊。
看出朱允炆臉上的意動,黃子澄接著道:
“藍玉一案之後,大理寺空缺了不少人手,以馮成的資曆去大理寺當上一任主簿倒是也夠了”
“為何隻換馮成,而不換張群?”
聽到黃子澄話中隻提到馮成卻沒有到張群,朱允炆有些不解。
藍玉一案牽連甚廣,洪武帝總歸要推出一些人來平息下沸騰之議,而大理寺作為藍玉一案的主審單位自然免不了上下洗牌一番,在藍玉隨口牽連了戶部尚書詹徽導致詹徽因此而被判滿門抄斬之後,大理寺少卿陳大人也沒有能夠逃脫這樣的命運,而大理寺上下為此也是空出了不少位置,直到現在還沒有補充完全。
黃子澄神色一震而後道:
“張群與馮成相比,張群狡猾而馮成耿直,也正是因此,當初才會選定他們二人前往大寧,但是微臣看來,寧王殿下聰明非常,以馮成的耿直根本查不出寧王的漏處,而張群則不然。因此雖張群不穩,但隻要張群還想在朝堂之上更進一步,那麼就勢必要投靠東宮,至於馮成,既然其製不住寧王,那麼不如調回京師,另派能吏前往”
著,黃子澄又道:
“王府總共兩位長吏,若是全部撤換,那麼陛下會怎麼看待此事?”
朱允炆點了點頭認同了黃子澄這番話。
“那麼以黃大人看,這馮成走後的位置該由何人來替上?”
“嗬嗬,殿下,以臣看來,要麼齊泰要麼便是解縉!”
齊泰眼下是兵部主事,齊泰原名齊德,在數年前謹身殿被雷擊中,洪武帝去京師郊外的祖廟進行祭拜,同時選擇朝中為官九年並且沒有過錯的官員陪同祭祀,齊泰符合這些條件所以陪同洪武帝前去祭祀,在祭祀過程中,洪武帝對齊泰的表現非常滿意隨後便衛他賜名泰。
這齊泰雖隻是兵部主事,但是其簡在帝心卻是為人所知,誰都知道齊泰的仕途遠遠不會止於兵部主事。
不過也因此,讓朱允炆對黃子澄提議的齊泰有些疑慮。
齊泰雖不是明顯的東宮黨,但是其對東宮的尊敬和認同卻是大家都知道的,讓齊泰去擔任寧王府長吏,等於將是將一個前途無量的官員打出了朝堂。
要知道,雖王府長吏是由朝廷指派,但是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王府長吏往往會在這一職位上待上許久,甚至是到死,燕王曾經的長吏便是如此。
而且王府長吏日夜生活在王府之中,時間長了隻要藩王聰明,長吏難免會被藩王所拉攏,畢竟縣官不如現管,更何況高皇帝遠,很多地方長吏還需要依靠藩王。
對於齊泰,朱允炆不舍他去擔任長吏,因為朱允炆清楚齊泰的能力,他不希望將齊泰大材用。
至於黃子澄提名的另一個人選,朱允炆倒也知道。
這位解縉可不是一般人,十八歲便高中江西鄉試榜也就是解元,十九歲便中了進士與其兄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當時可是被傳為了佳話。
雖解縉殿試隻得了三甲,但是大家都清楚,主要原因是解縉殿試的文章太過激進了些,為朝廷上一些穩重的大臣所不容,不然的話即便不是狀元,起碼也是二甲之列。
雖如此,但是學霸就是學霸,在科舉之後解縉順利的被選上了翰林院庶吉士,之後不久便被授予了翰林學士深受洪武帝的器重。
不過解縉雖才高,但到底年輕激進了些,即便是將他落在了三甲,但是此後的官路亨通再次讓他誌高氣揚了起來,不僅數次彈劾朝中高官,而且還在李善長牽扯到胡惟庸案之後代郎中王國用上疏為李善長辯冤。
這下可是觸了洪武帝的逆鱗了。
胡惟庸案是洪武帝開國之後炮製的第一大案,牽連數萬人,殺的勳貴都有數十家,不管李善長有沒有牽扯到胡惟庸案中,總之當時洪武帝一心要將李善長下獄抄斬,結果身邊的近臣備受他器重的解縉居然站出來為李善長話,這豈不是在打洪武帝的臉。
洪武二十四年,洪武帝特意召解縉父親進京,對他直:“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此言既出,解縉隻好隨父回歸老家江西吉水。
不過雖是回了鄉,但是其功課卻沒有落下,聽聞其最近在校改《元史》。
想到這裏,朱允炆便道:
“黃師傅為何會推薦解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