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這一次的蕭木並不想去做什麼“開明君主”、也不想“從善如流”,親臨前線、站上城頭親自督戰已經是他早就決定好了的事情,即便此刻他的麵前跪滿了年逾花甲的大臣,但蕭木的決心沒有收到絲毫的動搖。
因為蕭木十分清楚,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沒有辦法在戰術戰略的角度在這場戰爭之中起到任何正麵、積極的作用,也沒有辦法提供任何幫助,想不出任何破敵之策——畢竟他之前唯一想出來的“才計劃”已經基本宣告破產,皇太極的後金軍隊並沒有在他埋放過火藥的地方紮營,而且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後金的軍隊今後會在埋放過火藥的地方紮營。
所以蕭木在這場戰事之中雖然是大明一方名義上的最高統帥,但卻並沒有任何能夠真正給戰爭帶來積極影響的能力和方法,隻能被動地待在宮裏,等著前方戰事的最終結果,然後安心接受,事實上之前的兩蕭木也確實是這樣做的,但最後他等來的結果卻都是令人失望的,而他已經受夠了這種無法親自決定自己命運的形式了。
而想要親自參與到這場能夠決定自己還有林檎還有整個大明命運的戰事之中,同時又避免成為那種“昏招頻出”的豬隊友,蕭木自然沒有辦法在戰術戰法上對下麵的大臣、將領進行過多的幹涉,所以想來想去,蕭木發現唯一能夠讓自己在這場戰事當中發揮正麵積極作用的東西隻有一個——那就是自己至高無上的身份和地位。
蕭木決定不浪費掉自己這唯一能夠讀戰事起到幫助的資本,把這項優勢充分地利用起來——這樣的話,即便是最後沒有發揮出理想的效果,自己也不會有任何的遺憾了。
畢竟開戰兩一來,大明一方已經損失不,每產生的損失都是一個文數字,而且眼下大明一方將士的士氣低迷,而後金軍隊相反變得越發的驕橫,雙方在作戰當中的優劣一目了然,在帶著極其低落的士氣作戰的大明軍隊無疑將會承受更大的損失——而蕭木顯然不想眼睜睜地看著大明一方的士卒白白地犧牲,無法在明知道大明要承受超過正常水平的損失的情況下而無動於衷,對於蕭木來,自己隻需要走到戰場範圍之內——即便是戰場範圍之內的最邊緣地帶也好,在層層的保護之下,讓正在作戰的大明將士知道了自己的存在,就能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士氣,避免掉因為士氣低落而帶來的很多無畏的傷亡和損失。
而蕭木自己由於隻是出現在戰場極其邊緣的地帶,同時有著嚴密的防護,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幾乎是微乎其微,這種“相對安全”的“冒險”能夠換回許許多多大明將士的生命,換回戰場的主動權,蕭木覺得這無疑是一個十分劃算的買賣——自己付出的不過是不足萬一的危險概率,卻能實打實地挽救不知道多少士卒的生命,而每一個在戰場上拚殺的士卒都是大明的寶貴財富,畢竟這種征戰多年的精銳士卒根本就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培養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