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已老眼昏花,不堪大用,特請辭去內閣輔之位,望陛下恩準。WwWCOM”來宗道抬頭看了一眼皇上,現皇上的臉色鐵青,十分得不好看。但現在的形勢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來宗道隻好鼓足了勇氣,把請辭的話又重複了一遍,完之後便又將頭深深地低了下去,等候著皇上的決斷。
其他的官員們此時也停止了議論和挽留,全都安靜地等待著皇上將會給來宗道一個怎樣的答複。
場麵雖然十分安靜,但每個人的心裏都活絡了起來,有的在為來宗道的決定感到不解,替她感到惋惜;有的在思量皇上的反應,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更多的則是在盤算著來宗道這次請辭的政治影響,分析著皇上會不會最終同意來宗道的請辭——誰都知道肯定不會這邊來宗道剛一請辭那邊皇上就立刻批準的,哪怕就是一個皇上最最不待見的或者幹脆就在皇上授意之下才提出辭官的官員,皇上怎麼也會裝模作樣地挽留一番,畢竟古代的讀書人都喜歡玩那種“三揖三讓”的戲碼,也隻有這樣才能充分彰皇上重視人才、顯君臣相得的王者氣度。
更何況從最近的情況來看,皇上對於來宗道這個內閣輔還是十分信任的,甚至把幾乎所有的政事全都交給了以來宗道為的內閣處理。這也正是群臣對於來宗道突然請辭的行為感到震驚的原因所在,畢竟來宗道當前聖眷正濃,幾乎已經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正是可以大展拳腳一展抱負的時候,怎麼都不應該在這個時候選擇辭官。所以,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毫不懷疑地相信,皇上肯定立刻、馬上、下一秒就會對來宗道加以挽留,毫不猶豫地否定掉他要辭官的想法。
雖然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明擺著的事實,但這絲毫阻擋不住他們心裏的驚濤駭浪:來宗道顯然是一個老成持重之人,既然提出了辭官的請求,那就明這件事情他已經深思熟慮過,不定在好久之前來宗道就已經有了這個想法了。而且就算皇上不會立刻同意來宗道辭官的請求,來宗道還是可以繼續上述乞修,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若是來宗道真的鐵定了心想要辭官,三番五次地上疏之後,皇上就是想要挽留恐怕也挽留不住的吧。
而且這樣的可能性在群臣的心裏還是很高的,畢竟來宗道既然提出了辭官,那就肯定是做好了不幹的準備,將來肯定還會連續不斷地乞修。不然的話,要是來宗道被皇上挽留一次就放棄了辭官的念頭,繼續回去大模大樣地接著做他的內閣輔,肯定會遭受世人恥笑。而且若是來宗道辭官的意誌沒有那麼堅定,也就不會在今當著這麼多大臣的麵,當眾提出辭官的請求了。
再退一步講,就算來宗道跟皇上三揖三讓之後,他的反複請辭乞修全都被皇上駁回了,他來宗道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跟提出辭官之前相比肯定也不可同日而語,最最可能的情況就是來宗道辭官的行為在皇上的心裏留下了芥蒂,君臣之間雖然表麵上繼續維持了以往的和睦,但內心當中還是會有互相猜忌的情況生。不定皇上也會開始尋找物色新的內閣輔的人選,以防備來宗道什麼時候真的會辭官不幹了,等到皇上找到了比來宗道更加合適的人選,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就給輪到皇上暗示或者逼迫來宗道主動提出辭官養老了。
況且還有一點在場的大臣們也同樣沒有忽略,那就是來宗道這個內閣輔本來就是過渡性質的,按照原本大家所熟知的政治規律來看的話,此時此刻來宗道本來早就應該早已不是什麼內閣大學士,而是在老家含飴弄孫才對,不光是來宗道,其他的內閣成員比如楊景辰等,也都怎麼看都不像是能做得長久的樣子。就連來宗道本人在當時也同樣是這樣認為的,也隨時等候著皇上示意自己辭官的暗示,但卻遲遲沒有等到。
反倒是自從上次“出巡”歸來之後,皇上一改原來的施政方針,對來宗道和其他的閣老們都表現出了極大的信任,而且放心地把所有的政事就交給了他來處理,著實打了京城當中所有官員們一個措手不及——本來這些官員們早就已經開始相互串聯,相互防備,爭先恐後地競爭著那有限的幾個內閣大學士的位子。但隨著皇上對來宗道等人表現出十分信任的態度之後,他們之前的努力也全都化為了泡影,也漸漸地收起了不該有的心思——內閣大學士的位子一個蘿卜一個坑,既然皇上沒有想要換人的意思,那他們不管怎麼努力也全都是白忙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