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澳洲淪陷(1 / 2)

有一個詞叫“大國沙文主義”,一般來這個詞是形容侵略成性的俄羅斯人的,中國本來還不到那種程度,但林婉芸政府收攏權力,開始中央集權,為了穩固地位和爭取民望,對外進行侵略擴張是必然的事。 Ww W COM

明帝國時代,帝國政府想的一直是收複東三省,完成國家統一,明日戰爭結束後,東北順利回歸大明,而林婉芸也開始登上政治舞台的頂點。那時候的她,還沒有顯露野心,等到策劃奪取遠東和尼布楚,林婉芸或許想的也隻是收複兩百年前的故土,但“十年戰略”的新鮮出爐,終究讓她的野心徹底暴露在陽光下。

每個人都有野心,隻是大多數人平平凡凡,有野心沒能力,有能力沒有施展的舞台,都是無用的。林婉芸有野心,有能力,而且有了滿足野心的舞台,不得不,時地利人和,她一個不漏地都占全了。

是早有預謀,還是時勢造就?除了林婉芸自己,誰也不清楚,她能帶著中國走向何方,更是一個未知數。

我已經了太多的廢話,作為一個曆史的記錄者,我從不喜歡假設,因為曆史就是曆史,但我可以換一個角度詮釋,至於曆史能不能真正改變,我不知道,至於最後的結局如何,我亦是知曉——算是機不可泄露吧,一個民族具備了侵略性,並有了侵略的資本,以前我們溫和的同胞非常鄙夷俄羅斯人的侵略成性、美國人的霸權主義、東南亞諸國的流氓無恥,但是,當中國完成崛起,走向必然會踏上的路,又能如何?

好了,不了,鏡頭轉向澳大利亞。

上回到日軍登6澳洲北領地達爾文,英澳聯軍退守城內,澳大利亞不是英國本土,英軍主力全在歐洲,在亞洲的勢力範圍主要是印度,所以主力又在印度,為了維持印度的穩定,雖然中國是盟國(英國對中國肯定有防備之心),但還是要保留一定數量的軍隊,畢竟印度最近越來越有獨立的傾向,雖然溫馴異常兼懶惰成性的印度人沒有掀起大的暴亂,但聖雄甘地在一戰後出的口號“不合作運動”,確實給印度的英國人帶來了極大不便。而澳大利亞是一個非常脆弱的國家,獨立時間不長,人口稀少,經濟基礎幾乎為零,工業基礎倒是在英屬殖民時期有了一點底子,但凡一個有點實力的國家都能輕易打下澳洲,這並不是大話。

澳軍的戰鬥力不值一提,而英軍主力根本就不可能萬裏迢迢從歐洲趕到大洋洲,尤其德軍正在策劃進攻英國本土,日軍輕易地擊潰了達爾文守軍,英軍在抵抗失利的情況下撤退,澳軍則慢了一步,再加上指揮混亂,被日軍趁勢包圍,迫不得已之下,向日軍繳械投降。達爾文是北領地最大最重要的城市,雖然戰略意義並不是很大,主要是海軍有用,因為達爾文港的吞吐量過萬噸,這是英國人當時建造的。

攻打澳洲的日軍由6軍中將畑俊六指揮,這位前世的日本帝國名將盛名之下無虛士,僅僅一個月時間就將英澳聯軍打得潰不成軍,迅占領了西澳大利亞地區全境——這和澳洲的特殊國情有關,澳洲大6土地麵積七百六十萬平方公裏,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卻隻有十分之二三,澳洲又隻有可憐的七百萬人,就是到日後的二十一世紀,也僅僅兩千多萬,人口密度如此之低,讓日軍的推進度和遭遇的抵抗微乎其微。

英澳聯軍崩潰之後,澳洲聯邦政府驚慌不已,現在要想收複失地是不可能了,而英國人又不會在印度不穩定的情況下全力救援澳大利亞,誰都知道印度對於大英帝國的重要性,而澳洲已經獨立了,就是沒有獨立,澳洲可憐的人口,勞動力和市場對英國並不重要,所以實際上澳洲沒有救援的對象了。當然,有人想到崛起的中國,但中**隊在6地上的確是一把好手,海上則隻是一盤菜,別來大洋洲,就是在東海溜一圈都得害怕聯合艦隊會不會過來“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