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全國風暴(2 / 2)

想想打東歐的社會主義兄弟,再想想入侵被後人稱為“帝國墳場”的阿富汗(英國、蘇聯、美國三大帝國強盛時期都先後入侵阿富汗,結果最後還是灰溜溜地撤軍),紅色帝國做的事就不讓人心寒?

雖然以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以及傳統思想和基本國情,老百姓是沒有侵略性的,如果政府想擴張,不用像美國那樣擔心民眾的情緒,美國總統怕選民,中國元——別元了,普通的官員都不怕老百姓。隻要聯邦政府做出戰爭決策,老百姓是會支持的,因為他們隻能支持,沒人會去征求他們的意見。

除非戰爭失利,國內怨聲載道的時候,政府才會迫於壓力,不得不結束戰爭。

聯邦政府的改革,最開始自然是在本土核心地帶推行,內地的老百姓還沒有覺醒,認為國家元叫什麼是官老爺定的,他們又見不著,所以愛叫什麼叫什麼。至於烏斯藏更名西藏,那就更跟老百姓沒關係了,烏拉爾地區並入中國的話,倒是會讓老百姓振奮一下,不過先前已經有了遠東和中亞的刺激,估計振奮不會太大,頂多是感慨一下:原來我們也是如此強大!

明日戰爭,中**隊擁有勝過日本的豐富資源和數倍於己的軍事人員,但最終的結果隻能節節敗退,還被鬼子一路直下,兵臨兩京,南京淪陷,北京搖搖欲墜,若不是日本國內突然生政變,中**隊能不能守住北京都是兩。等到戰爭結束,帝國政府收複東三省,又因為出現八國幹涉蘇聯內政的賜良機,接連在德國和日本的攪和下控製遠東、尼布楚、巴爾喀什,崛起的第一步終於完成,民族自信心逐漸恢複。

那時候,中國才真正有信心與歐美列強角逐世界。

二戰爆,眼看著戰火燃燒不到本土,聯邦政府開始大力推動改革,隻不過這種改革是片麵的,先前的改革還可以一切為了未來,限製皇權、建立民選政府、推行教育等等政策都是圍繞著這一目標服務,帝國皇帝朱清清甚至同意將無上權力還給內閣與國會,並在大明帝國更名為更具象征意義的大中華聯邦時沒有做出任何反對,因為,一切都是為了未來,為了老百姓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們沒有對個人的榮辱得失看得太重。

這一次改革,所掀起的風暴不在民間,而在高層。

政治鬥爭從來都是殘酷的,自由黨因為領頭羊汪兆銘做出叛國舉動,悍然宣布川康獨立,王師收複川康後,自由黨想崛起在現階段是不可能了,隻能將權力的大蛋糕向工農聯盟拱手讓出。一次改革,徹底奠定一黨專政的基礎,隻要林婉芸活著,她就是聯邦政府真正的皇帝,因為連“緊急時刻”這種憲法規定的皇帝掌權條款都被修改了,再沒有人能製約主席的權力。

林婉芸是國家主席,工農聯盟總書記,政府和黨內都是一把手,她手中的權力已經膨脹到無以複加。

當改革開始,居住在中南海的朱清嚴和從香港趕回來的朱清清終於醒悟過來,但為時已晚。

林婉芸的權勢,夠得上“熏”級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