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從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製造旅順慘案到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閃擊波蘭,雖然事件不斷改變,但大事件依然固我地沿著曆史早就設定好的軌道前進,不曾有絲毫偏差。非要偏差的話,那就是在鍾成和朱清嚴兩隻蝴蝶掀起的蝴蝶效應下,中國成功進行了領土擴張,國力開始爆式增長,相信就算在取得戰爭勝利後,一點戰爭紅利也見不到,憑借龐大的國土以及世界第一的人口,和美國分庭抗禮也毫無問題。
這或許就是曆史的選擇,它願意退讓一些事,但在“原則性問題”上,它站得非常穩。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中旬,日軍攻克南庫頁島樺太市,迫使守軍退往苦葉市。樺太一戰讓中日軍隊都損失慘重,守軍用數百門火炮打得日軍暈頭轉向,若不是聯合艦隊啟用海空支援,日軍別攻克樺太,能不能在中**隊的炮火下全身而退都是問題。
也正是樺太戰役讓中**隊次意識到火炮集中使用的甜頭,那毀滅一切的氣勢不僅讓炮兵部隊記憶猶新,更讓進攻的日軍肝膽俱裂。中國火炮年產量十萬餘門,隨著戰爭爆,兵工廠也在很多城市相繼建立,最有名的當屬成都第一兵工廠和重慶第一兵工廠,日產量非常可觀,隻要能將鬼子擋在關外一年,中**隊就會擁有異常龐大的坦克部隊和炮兵部隊,空軍建製和海軍建製會一點一點的恢複,反攻將不是癡人夢。
在苦葉市的戰鬥,中國炮兵部隊再次大神威,日軍也調集了一部分火炮,但由於要跨海運送,所以數量稀少,連八十門都不到,大規模炮戰開始後,日本炮兵被壓製得抬不起頭,迫使日軍不得不撤退。戰後清點損失,日本炮兵損失了四十三門火炮,是徹底損毀,不可修複,還有的能修複,但就剩三十來門火炮,就是最有信心的日軍指揮官,也不會認為能戰爭中國炮兵。
中**隊簡直就是燒錢,輕武器彈藥充足也就罷了,竟然連火炮的炮彈也沒有缺少的,半的炮戰打下來,日本炮兵精疲力盡,中國炮兵則是越戰越勇。這基本是沈陽兵工廠和哈爾濱兵工廠的功勞,因為靠近前線戰場,沈哈兵工廠生產最多的就是彈藥了。
以至於朱清嚴在戰後,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感歎:“我一直都認為中國人民是勤儉樸實的,沒想到一有了點兒‘錢’,打起仗來竟然跟暴戶一樣,光是在彈藥上的花費就足以平地建起二十座大城市!”
這就是國力的差距,如果日本也有這樣的國力,那中國就無話可,隻能在戰場上拚硬實力,現在軟實力對比,日本完敗。裕仁和麾下的東條內閣錯誤地估計了敵我形勢,認為中國仍和明日戰爭時一樣不耐打,可他們就沒有想過,那時候日本擁有東三省和朝鮮半島,經濟水平還能位居世界前列,明日戰爭後,石原內閣奉行韜光養晦政策,將東三省還給中國,結果造成宇垣一成據台灣和朝鮮獨立,甚至還讓日本列島分裂了一段時間,雖然時間短暫,影響卻非常大,為以後穀壽夫割裂與日本帝國政府而走向獨立埋下隱患。
日本重新統一後,石原內閣通過一係列努力,獲得了堪察加半島,意欲與中國合作共贏,二戰爆前,石原內閣亦主張加入同盟國集團,不得不,石原莞爾的眼光非常毒辣,日本隻要跟著同盟國集團取得勝利,就可以維持往日的榮光,並名正言順地占領堪察加半島,拓展生存空間。隻不過,人算不如算,裕仁沒有選擇妥協,東條內閣上台,一改石原內閣的溫和親華政策,悍然向同盟國集團宣戰,導致現在的尷尬境地。
日本畢竟不是明日戰爭前的日本了,國力大幅度衰退,經濟凋敝,本該作為配角跟隨同盟國集團打贏二戰,卻因為又一次“下克上”政變導致石原莞爾的努力付之東流,讓人不得不感歎時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