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曆史選擇(1 / 2)

是時候將目光轉向西方了,我們先英國。 Ww W COM

因為慕尼黑陰謀,英國相張伯倫回到國內,揮舞著一紙協議,向民眾宣布贏得了和平,但隨之德國閃擊波蘭,英法警告無效被迫對德宣戰,蘇聯最後橫插一杠子,和平的脆弱言論便不攻自破了,大英帝國不得不踏上戰車。因此,張伯倫承受的壓力空前巨大,不得不在十月份波蘭全境淪陷,並在英國組建流亡政府的時候,向民眾表演,宣布引咎辭職。

由女王做了象征性批示,英國內閣最終讓張伯倫下台了,然後選舉溫斯頓丘吉爾為新一任內閣相,於十二月一日就職,比曆史上提前數月。

丘吉爾上台,並沒有改變張伯倫內閣製訂的既定政策,依然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戰爭動員,加緊和法國合作,現在法國的形勢還可以,法軍並沒有完全潰退,德軍雖然連連取得勝利,但奪取的都是邊境上的城市。丘吉爾雖然是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但他的眼光終究穿越不了曆史,不會想到法國將於一九四零年六月淪亡,度之快震驚世界,後來戴高樂將軍在倫敦表《告法國人民書》,呼籲人民繼續抗戰,標誌自由法國運動開始。

法國畢竟是歐洲大國,被稱為“高盧雄雞”,經濟總量和軍事實力一直排在歐洲前列,在初期向德國宣戰時就被德軍邊防部隊打了回去,然後就開始接連失利。丘吉爾在就職演講之後,和美國總統緊急聯絡,軸心國集團在歐洲戰場有蘇德意西羅保匈六國,蘇德是主力,意大利就是豬隊友,西班牙剛剛結束內戰,從法國南部進攻心有餘而力不足,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屬於絕對的仆從國,可以歸為打醬油的一類。

蘇德威脅迫在眉睫,雖然英法是傳統的老牌列強,但在軍事實力上和蘇德差距不,如果美國不能及時參戰,歐洲最多堅持兩年,要不然就得依靠中國從亞洲插老毛子一刀——中國倒是可以派遣遠征軍赴歐參戰,但遠水解不了近渴,中**隊的戰鬥力連那些矮壯的日本兵都打不過(明日戰爭後,歐美列強對中**隊戰鬥力的普遍認識),所以最後還要依靠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大西洋強國美利堅,美國的戰爭機器開動起來,或許能解救陷入毀滅深淵的歐洲大6。

羅斯福很無奈地表示,他雖然非常願意立即編練大軍登錄歐洲支援盟國作戰,但美國國內的反戰主義和孤立主義情緒非常高漲,總統權力再大,也不敢跟選民作對,所以一切還需要斟酌一二。可以,在十九世紀末,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爆之前,美國沒有稱霸世界的雄心壯誌,既不是級大國,也沒有爭當級大國的野心,美國6軍僅僅隻有可憐的十萬人,也就編了幾個師,一戰勝利後,隨著其它國家建立空軍,更加磨刀霍霍準備角逐世界,美**隊依然保持著6海軍的傳統編製,空軍沒有獨立出來,僅僅6軍和海軍都編有航空兵部隊,二戰勝利後的第二年,一九四七年,美國空軍才正式掛牌成立,三大軍種得以在美國三足鼎立。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政府既了戰爭財,也在參戰後獲得了巨大的戰爭紅利,但其國內盛行的“光榮的獨立”思潮依然有很大市場,美國聯邦政府出台的各項對外政策也不得不受製於這種思潮。直到二戰結束,美蘇並列為級大國,美國人民民族自信心空前膨脹,隨後冷戰開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紅色帝國轟然倒塌,美國奠定霸權根基,成為了唯一的級大國,那時候美國才是真正的“世界的美國”,而不是“美國的美國”。

羅斯福是有心參戰的,但國內的各種風潮不允許他這樣做,而在一番考慮後,他也認為還不到參戰的時候,因為歐洲戰場還沒有進入水深火熱之中,英法列強還能撐得住,這時候美國人過去是錦上添花,遠不如雪中送炭重要。當然,這位任內時間最長的美國總統不會想到,美國參戰的確是給歐洲雪中送炭,但卻是以一種被迫的形勢,在被鬼子蓋了帽之後,美國就是不想參戰也不可能了,美國人民也隻得支持政府的戰爭決策。

丘吉爾憂心忡忡地結束了和美國總統的通話,他有預感,時隔歐戰不到二十年的歐羅巴人民,然後重塑一個能夠重新維持平衡的未來世界,將再一次陷入戰爭陰影,這到底是歐羅巴的不幸,還是人類世界的幸運?在歐洲戰場上,英軍登6法國協助法軍作戰,但德軍的攻勢非常淩厲,英法聯軍隻是在苦苦支撐,至於起反攻,丘吉爾和法國總理貝當則想都沒有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