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日本海空軍在世界列強中都能排得上號,但打仗的話,從來是綜合國力的對比,不能因為你軍事實力強橫就一廂情願地認為能取得勝利,整個國家有沒有戰爭承受能力才是關鍵。WwW COM就拿美國和蘇聯比較,美軍裝備精良,但承擔不起巨量的人命損失,除非是生死存亡關頭的衛國戰爭,而斯拉夫民族從來是戰鬥的民族,縱觀整個二戰史,蘇聯在戰爭期間死亡的軍隊加上平民數千萬,但最後依然能動員一千多萬大軍反攻納粹德國。而在戰後,蘇聯男女比例極度失衡,很多女人都找不到男人嫁,但隻要了解斯拉夫民族特性的人都清楚,就算沒有男人,就算斯拉夫民族隻剩下女人,她們也敢拿起武器走上戰場,這才是蘇聯人民族精神的寫照。
美蘇如果在冷戰期間爆戰爭,排除核武器這種非常規因素,美軍敗北的幾率很高。
日本,東京。
意識到在中國這個老冤家老對頭老朋友手上討不到什麼好處後,東條內閣罕見地進行反思,東條英機覲見皇裕仁,稟報道:“陛下,支那人的戰爭潛力足以毀滅日本,愚以為當從轉移重心。”
裕仁閉目養神,並不加以置評,東條知道皇就這德行,繼續道:“陛下,臣有一個想法,支那的戰爭潛力是日本的一倍往上,在短期內皇國想取得勝利已是奢望,臣以為,必須策劃南下。”
裕仁驀地睜開眼,沉吟道:“美國?”
東條搖搖頭,其實在前世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之前的一年半,日本都在猶豫要不要將美國拉入對手盤,畢竟美國的經濟實力非常強大,有龐大的戰爭潛力。直到日本深陷中國戰場的泥沼,所以才將目光瞄向了南洋,那裏有日本未來爭霸世界需要的豐富石油資源,而如果進入南洋,必然和美國、英國、荷蘭生不可調解的矛盾和衝突,等於向美英荷三國宣戰。為了先製人,日本決定偷襲珍珠港,打殘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海上力量,保證聯合艦隊在太平洋上的航線能不受威脅地暢通無阻,可惜的是,珍珠港內沒有美國海軍的航母,在航母越來越受重視的年代,打不掉航母,等於白幹,航母不能輕易製造出來,而損失的戰艦隻要動全國力量就能迅恢複,日本隻能遏製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一年左右的時間,這是聯合艦隊在珍珠港事變中的第一個敗筆。
第二個敗筆則是沒有趁機占領夏威夷群島,珍珠港一役,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已經沒有能夠抵抗的力量,而在夏威夷的美國駐軍分散在各個島上,建製並不統一,政令也非常混亂,日本聯合艦隊在當時的情況下完全有能力運輸幾萬人渡洋作戰,占領陷入困境沒有援軍的夏威夷群島不費吹灰之力。但當時的聯合艦隊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和南雲忠一沒有這樣做,不知道是他們目光短淺還是有什麼別的原因,或許他們認為就算占領夏威夷也守不住,美國海軍畢竟不輸於日本海軍。
以後來人的眼光來看,日本如果在當時占領夏威夷群島,獲取美國在島上囤積的大量物資,美國必須先在西海岸進行一年左右的防禦,等到海空恢複建製,不過要奪回夏威夷群島非常困難,日本和美國本土離夏威夷的距離是不同的,後者補給就難以跟上。而影響二戰走向的中途島海戰,則是日本海軍準備占領中途島,防禦夏威夷美軍的威脅,既然如此,當初何必僅僅進行偷襲,而不是徹底占領夏威夷?日本人的思路令人無語。
這個時代,二戰剛剛爆,日本和中國打消耗戰的勇氣經過庫頁島的大規模炮戰消耗殆盡,既然打不下中國本土,就隻能轉移中心,反正日本軍隊基本還在國內(朝鮮和台灣跟隨穀壽夫和宇垣一成獨立的兩百多萬日軍想起來都是日本人的痛,那可是百戰餘生的鐵血老兵),沒有深陷中國大6的廣大戰場。東條英機自然不會在日本還有諸多選擇的時候招惹美國,他的目光鎖定在南洋,日本可以向美國保證不染指菲律賓群島和關島(北馬裏亞納群島在一戰勝利後由日本占領),至於美國人願不願意放他們真的進入南洋,東條並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