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波蘭也仿效德國以武力威脅他國——出兵立陶宛、強迫後者承認維爾諾屬於波蘭領土,以及施壓捷克斯洛伐克而成功吞並了捷克捷欣市,這些侵略作為都令波蘭在歐洲的形象惡化,國際地位更為孤立。
完成吞並捷國後,希特勒開始正式拉攏波蘭加入《**產國際協定》,形成如同後來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芬蘭和日本帝國的聯合戰線,一九三八年,新任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裏賓特洛甫與波蘭大使會晤,提出其聯盟必須以但澤劃歸給德國、並在走廊地區建立一條高公路來連結德國領土為前提,倘若波蘭答應,希特勒將會未來給予波蘭烏克蘭北方的領土,並將德波條約延長二十五年作為補償。然而,波蘭認為,若加入了德國為的軍事聯盟將會淪落為一個衛星國,甚至最終其國家地位受到威脅,如同捷國被德國所吞並,因此波蘭軍事領導人貝可勒爾拒絕其提議,波蘭外交部與軍事領導人的看法也走向一致,波蘭政府領導人亦不信任希特勒。三月二十一日,貝可勒爾前往柏林與希特勒會晤,後者強硬地要求其接受德國的條件,但遭到拒絕,雙方不歡而散。
希特勒即命令軍方擬定入侵波蘭的計劃——《白色方案》,並於四月三日予以批準。
英國也意識到德國與波蘭關係的改變,一九三九年三月三十一日,波蘭得到英國的保證,將維護前者領土的完整,四月六日,貝可勒爾前往倫敦簽署《英國-波蘭安全保證條約》,五月十九日,波蘭又與法國簽訂類似的議定書,表示當波蘭受到攻擊時,法軍將攻擊德國,同樣的,當法國與比利時受到德國攻擊時,波蘭也會進攻後者。希特勒於同月二十八日以波蘭接受英法兩國保護為由,宣布廢除《德波互不侵犯條約》,並命令德軍在八月前做好進攻該國的準備,另一方麵,英國相內維爾張伯倫仍認為能與希特勒達成一項關於但澤(也許還包括波蘭走廊)的協議,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希特勒也有相同的看法。
而在但澤走廊的會談破裂後,德國幾個月內與波蘭之間沒有任何外交互動,希特勒知道,自從一九三九年四月起,英法兩國為遏止德國而與蘇聯談判,但前兩者僅欲蘇聯提供幫助,卻不願在蘇聯同樣受到攻擊時援助,談判遂陷入膠著,再加上蘇聯與德國國境並未相接,若要與德軍戰鬥就得通過波蘭或羅馬尼亞的領土。而這兩個國家卻都不同意其軍隊通過,尤其是波蘭,貝可勒爾認為若與蘇聯同盟隻會激怒希特勒,讓戰爭提早爆。
希特勒見此,便於八月二十三日派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前往蘇聯,於當晚上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又稱《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條約》),有效時限為十年,國際上對德蘇的關係改變感到震驚,原先這兩個國家在意識形態上是完全對立的。然而,《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並非僅有保證兩國安全的效用,其中還附加了一項秘密協定:兩國共同瓜分東歐,包括波蘭、波羅的海諸國、羅馬尼亞等國家,以波蘭來,他將被德蘇兩國共同瓜分,前者取得百分之四十九的領土,剩餘則劃給蘇聯,兩國不但將共同出兵打擊波蘭,在德國因進攻波蘭而遭英法宣戰時,蘇聯將會維持中立,波蘭即因此麵對曆史上德國與俄羅斯的第四次瓜分。
在英國的催促下,八月二十九日,德國布了最後一次的外交聲明,聲稱《白色方案》的時程表會重新修正,當晚,德國政府作出回應,除了要保護波蘭的德國少數民族外,德國還要收複但澤以及波蘭走廊(先前希特勒僅要求於走廊建立高公路,如今要求取得走廊全境),希特勒需要一場真的戰爭,因此他打算避免掉先前捷克斯洛伐克時西方國家介入的問題,並欲分化波蘭和西方國家的關係,因此提出了一個附帶條件:前來的波蘭全權代表必須在一的時間內抵達柏林來簽署一項協議,英國的張伯倫內閣認為可以繼續進行談判而感到高興,但若考慮到德國規定波蘭全權代表要在限時一的時間裏抵達,這個難以達成的限時行動也意味著此為德國的最後通牒。
八月三十日至三十一日間的淩晨,裏賓特洛甫向英國大使宣讀了德國的十六項要求,而當英國大使內維爾漢德遜要求將該文件副本轉交給波蘭政府時,遭到裏賓特洛甫拒絕,理由是“波蘭代表未能在午夜前抵達”。當波蘭大使約瑟夫利普斯基於當日中午抵達柏林、求見裏賓特洛甫時表示,波蘭願意考慮與德國進行談判,但他也承認自己沒有全權能簽署任何協議,裏賓特洛甫便將他趕走。不久,德國的廣播宣布波蘭否決了德國的提議,因此談判終止,下午四點,希特勒決定將攻擊行動於隔早上四時四十五分展開。
由此可見,這個世界的舞台一向隻為大國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