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時期,德國對於波蘭的厭惡程度甚至過英法等國,原因包括英國對德國的態度轉向容忍、法**事思想轉為防禦為主、並還有士氣蕭條的情況,故不易另起戰端,且在一戰結束時,德國隻喪失了阿爾薩斯-洛林兩省給法國,這兩省在曆史上曾多次易手予他國,民族成份複雜而難定其歸屬,但在波蘭的情況中,德國不但要讓其恢複一七七二年時的領土,還要喪失西裏西亞此一重要的工業產煤區(作為敗戰之懲罰)、割讓但澤這個純德國城市以及“走廊地區”給予波蘭(該市過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講德語),在名義上成為獨立的“利伯維爾”,導致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分隔,嚴重限製了後者的展。大戰結束後,德國總計喪失帝國時期的百分之十三領土與百分之十二的人口,其中波蘭又占其極高比例,出身自德東一帶的塞克特對波蘭更是痛恨,曾道:“波蘭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是與德國本身的需求不可調和的,波蘭必須滅亡,而且一定會滅亡。”並灌輸軍隊中“毀滅波蘭”之信念,後來此主張也同樣為柏林的高級官員所接受,魏瑪共和國總理約瑟夫·魏爾斯曾公然表過“波蘭必須受到懲罰”的言論,而英國相喬治洛伊德亦曾過:“波蘭被給予的太多,以後會造成大麻煩。”
一九二五年六月起,德國開始對波蘭進行關稅戰,並對其境內德意誌僑民宣傳複仇主義,鼓勵其分裂運動。
蘇聯剛從戰爭中結束時與波蘭的關係也同樣緊張,尤其是《拉巴洛條約》的簽訂更是讓後者感到極大的威脅,認為德蘇兩**隊未來可能動向華沙進攻的巨大鉗形攻勢。但實際上,蘇聯這時致力於經濟的展,不願在國際事務上生衝突,故對外采取和平外交,波蘭提出除了維護其現有的《裏加條約》規定的邊界外,在其他領土上已無所求,加上麵對逐漸壯大且不友善的德國,波蘭無力再抽身對付蘇聯,蘇聯盡管對現行邊界不滿意,但還是願意與其重修關係。一九二二年六月,波蘭與蘇聯簽訂《波蘇友好條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兩國間仍存有相當的不信任。
一九二六年九月,蘇聯向波蘭外長提交一份互不侵犯條約的草案,波蘭同意,並建議蘇聯同波羅的海三國都簽訂相同的條約,蘇聯亦答應,然而兩國間的談判又因為領土問題而陷入膠著,蘇聯認為立陶宛應擁有波蘭領土內的維爾諾省,而波蘭認為這違反了《裏加條約》,雙方關係急惡化,甚至在一九二七年六月,蘇聯大使遭到波蘭的白俄羅斯僑民刺殺身亡。
一直到一九二九年,蘇聯與波蘭簽訂《白裏安-凱洛格條約》,雙方協議不以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執行工具後,波蘇關係才解凍。
一九三二年七月,蘇聯又與波蘭簽訂了《波蘇互不侵犯條約》,有效時間為十年。
一九三三年初,阿道夫希特勒與其領導的納粹黨在德國獲得了政權,一反先前德國與蘇聯交好的關係,提出了納粹主義向東方擴張的“生存空間”理念,並宣稱將建立一個在歐洲大6擁有霸權的泛德意誌國家,德國最終將對蘇聯展開戰爭。為達到此目的,希特勒將在德國的周圍建立其**戰爭的同盟國、衛星國或傀儡國,他執政之初,德國與波蘭關係急惡化,一九三三年二月,希特勒接受英國《星期日快報》記者談話時曾揚言:“要求波蘭將走廊還給德國,並要在‘短時間內’。”還策動了德波邊境的反波蘭遊行示威運動,如宣稱將“解放”在但澤與走廊地區的德意誌少數民族,並聲稱但澤將德國領土隔為兩地是“《凡爾賽條約》中最醜惡的部份”。波蘭領導人約瑟夫畢蘇斯基則以武裝部隊駐於邊境,施加軍事壓力,令希特勒收手。
德國與蘇聯的交惡,反而促使蘇聯與波蘭改善,希特勒便改變方針,表示願意修補兩國的關係,停止了二十年代以來的關稅戰和攻擊性的宣傳,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德波兩國表聯合公報,宣稱“將以外交手段解決兩國間的紛爭”,一九三四年,兩國簽訂了為期1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翌年,繼任畢蘇斯基職務的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將軍察覺到德國的威脅,該國正違反《凡爾賽條約》,積極的重整軍備,但波蘭外交部長、同時也是畢蘇斯基內閣成員的約瑟夫貝可勒爾則繼續奉行親德政策,從“德奧合並”到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危機事件”時,波蘭都表示支持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