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期刊自然是群體合力的產物。合力之中力度更大者當數主編。胡亞權和鄭元緒對《讀者》的品格塑造影響甚巨。在胡對雜誌的影響中,首推《讀者》的版麵形式。
《讀者時代》記述說:
在他的這些原則之外,他還加大了雜誌的“配圖”。從1982年開始,他想出了一個“偷懶”的辦法,請當時在全國頗有影響力的畫家為這本雜誌配插圖,而且每期幾乎都有二十多幅的插圖量。這在當時國內刊物中幾乎是非常少見的。剛開始時,雜誌上有少量的插圖都是他自己畫的或複製的,那些插圖有時候對他來說,有些勉為其難。他很想找到一種更“高級”的插圖,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插圖高手。好的插圖同時也可以提高雜誌的知名度。⑨
《讀者傳奇》修訂為:
從1982年開始,胡想出了新的辦法。請當時在全國有影響的畫家配插圖。每期幾乎都有20幅以上的插圖量,這在當時國內刊物中成為異端。國內所有的時尚雜誌都是用大量的照片,黑白配圖已像棄婦般備受冷遇。胡則堅信自己的正確。雜誌上少量的插圖起初是他畫的或複製的,顯得稚嫩與可笑。但他認為好的配圖,可提升雜誌的品位。⑩
手繪藝術插圖是《讀者》鮮明獨特的版麵元素,強化了《讀者》雋永耐讀的期刊個性。創刊十年時,讀者雜誌社還為長期配圖的十位插圖畫家各出一本插畫集並舉辦插畫展。插畫集後來兩次再版,成為美術院校學生學習的摹本,成就了一段期刊與插圖藝術聯姻的佳話。《讀者傳奇》成規模引用這批插圖,既是對該刊優質資源的再利用,也是對該刊獨特風格的再傳播。會心會意,在賞心閱讀之後真該鼓掌稱快。
胡亞權如此獨鍾插圖,不免引發我的探究。《讀者》借鑒仿效自美國《讀者文摘》,於插圖又該如何看呢?《讀者文摘》以保守著稱,堅持刊物的內容需要文字而不需要畫麵。《生活》畫報1936年創刊後叱吒風雲,《讀者文摘》自1939年起才不得不采用畫麵,卻都為美術作品。它用人物照片做封麵則是1998年第5期以後的事了,中文版1998年第5期封麵就是一位被稱為“滅火英雄”的女消防隊員英姿颯爽的真實照片。這引起國際刊壇諸多議論和關注。
將兩刊聯係起來,又該如何認知和評價胡亞權的編輯抉擇呢?亦步亦趨還是理性認同?如果是理性認同,又該如何解析胡亞權的理性內涵?《讀者傳奇》隻呈現事實,師永剛說,他“隻是一個記錄者,而不是一個評判者”。
《讀者時代》和《讀者傳奇》均為舊書,其中捕捉記述的某些先鋒經驗是值得梳理反芻的。它並非專業著作,卻又比常見的調查報告更有文采。初涉出版者,如能靜心細讀,倒可揣摩為文、改文之道。
注釋:
①⑤⑨師永剛:《讀者時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頁、第34頁、第37頁
②④⑥⑩師永剛:《讀者傳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頁、第33頁、第35頁、第36頁
③⑦⑧《刊社開展讀者調查·讀者雜誌社》,《中國期刊協會通訊》,1998年第4期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編輯出版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