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視綜藝節目對人文價值的建構(1 / 3)

電視綜藝節目對人文價值的建構

傳媒個案

作者:劉瑤

2013年,江蘇衛視《星跳水立方》、浙江衛視《中國星跳躍》、安徽衛視《我為歌狂》、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央視《舞出我人生》等引進模式類的明星真人秀節目火爆熒幕,豎立起一道獨特的視覺景觀。2014年伊始,當一眾同質化的電視娛樂節目仍在趁熱打鐵進行第二期的火熱籌備時,江蘇衛視推出的國內首檔大型科學類真人秀電視節目《最強大腦》,於2014年1月3日與觀眾首次見麵,並迅速因其獨特的節目形態和新鮮的內容形式占領電視娛樂節目的高地。《最強大腦》摒棄了傳統娛樂選秀節目常以歌曲、舞蹈、模仿、雜技等作為主要看點的創作程式,第一次從科學文化角度入手,與受眾展開一場心智的角逐。

本文以《最強大腦》為例,從製作方式、傳播理念、營銷手段以及社會人文價值等方麵對這個熱播的科學類真人秀節目的創作特色進行剖析,總結該節目的本土傳播和成功之道,以思考新型引進模式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與發展。

海外模式的本土傳播

由於國內節目模式版權缺失,電視節目沒有既定的操作流程規定,無法形成固定模式也無法輸出,市場創新力的整體疲軟導致大量節目同質化趨勢日益嚴重。2010年《中國達人秀》開啟了中國節目模式版權合作的先河,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熱播將“節目模式版權”概念在山寨成風的中國電視圈叫響,加之“限娛令”發布,使電視綜藝節目向類型化、成熟化轉型迫在眉睫。“對於電視製作行業而言,節目模式猶如‘菜譜’,在節目的元素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模式提供了節目製作成功的秘訣。”①《最強大腦》的節目模式來自版權購買,原版權源於素以嚴謹著稱的德國節目《Super Brain》,該節目在德國每年隻製作一期,節目的內容大致相似,旨在尋找在音樂、記憶、繪畫、數學等各個領域超乎尋常的大腦擁有者,讓選手在節目現場發揮看家本領,並以觀察員與科學判官共同打分的形式,決出勝利者。節目擁有標準化的模式,保持了科學性、嚴謹性,又確保了通俗和娛樂的性質,這得益於江蘇衛視靈活的本土化改造,根據國內觀眾的審美品位和比賽嘉賓及時調整,將這場“科學大餐”推向了中國電視市場的高峰。

首先,在主持人的選擇上,《最強大腦》節目主持人由享有“最佳辯論員”美譽的複旦大學國政係副教授、央視特約評論員蔣昌建擔任。蔣昌建素以詞鋒銳利、反應敏捷著稱,雖以主持人身份加盟《最強大腦》,仍沒有忘記“寓教於樂”的職業本分,憑借凝重、深厚的科學涵養,謙虛、持重的主持風格,使該節目風格明顯優秀於以“遊戲娛樂化”為主導的其他電視節目。

其次,在觀察員的選擇上,《最強大腦》囊括了從娛樂圈藝人陶晶瑩、羽毛球教練李永波、鳳凰衛視原著名主持人梁冬等不同行業領域的傑出代表,以及備受觀眾喜愛的科學助教:“鬼才”音樂人周傑倫。同時隨著節目播出白熱化,新一輪神秘觀察員的身份也在熒幕逐一曝光:互聯網俊傑李彥宏、國際影星章子怡、韓國明星金秀賢……不同領域的精英分子加盟,成為各行業的意見領袖。同時節目製作在遵循模式化的標準外,又加入時下最新熱門話題、熱門人物,體現了本土化改造的靈活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最後,科學判官魏坤琳博士的評審身份徹底顛覆了大眾文化與高雅文化的視域分野,第一次將科學與娛樂融合在一檔真人秀節目中。長期以來,科學家因職業性質常被公眾忽略,遊離於電視、廣播等大眾傳播媒介之外。北京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魏坤琳因其一組帥氣的照片在網絡走紅,被稱為“中國最帥教授”,同時他不為人知的工作領域也在公眾麵前揭開麵紗。作為一名主要研究人腦是如何開展工作的科學家,不僅對一部分擁有自身體驗卻無法辨識和理解自身能力的受眾進行框架式的分析和解釋,同時也對受眾所未知的大腦領域進行無休止的挖掘和探索。

節目中,一名經營熟食店的“扒雞大媽”趙淑芳,能在看到一串漢字之後,立即報出所有漢字的筆畫總數,麵對自身與眾不同的絕技,趙淑芳同丈夫一起走上了《最強大腦》的舞台,目的是為了尋求科學評審的幫助:她的大腦究竟是怎麼回事?經過現場五次挑戰,趙淑芳的腦力幾乎震撼了所有觀眾。然而魏坤琳則直言,這種看似“學者綜合征”的現象已經超出了他能現場判斷的範圍,必須經過科學縝密的實驗測試,才能對趙女士的能力進行綜合判定。節目最後的遺憾收場讓神秘的“學者綜合征”成為熱門探討的話題,同時科學家的慎重態度也給本身嚴謹的節目加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