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咀嚼《讀者》先鋒經驗(2 / 3)

專欄是期刊文本內在的結構單位,欄目命名、功能指向、版麵地位等頗費周章,濃縮了期刊編輯理論的精華。《讀者》“一些欄目在歲月中固定下來,甚至在雜誌上的頁碼位置,也被固定下來。雜誌越變越簡單,也越變越方便。”④這是我此前未察覺的。

《讀者時代》說:

《讀者文摘》在首期推出“文苑”以後直到現在,幾乎一成不變地出現在雜誌的固定欄目與頁碼上。每期在雜誌的第四頁上,你可以固定地看到它,並且從來不用擔心它會消失。這個欄目一開始隻是想選擇一些好看的有著一種意趣的文藝作品。他們在首期中推出的《靈與肉》代表著一種深切的人性的歌頌,當然也成為他們的一種代表。然而這種文風沉重的作品並不是他們所要表達的主旨,後來他們開始把觸角延伸到了詩歌與一些譯文上來,這些作品具有明顯的人文色彩;此後又延伸到了以人性與人情味為主的故事,這些故事講著一些基本的人類的道德標準。經過三到四年的時間,這個欄目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它所刊發的文章,大部分都有一個曲折的故事,蘊含著基本的發人深思的道理,或者是一種哲理味很濃的有關人生的各種道德價值的判斷。⑤

在《讀者傳奇》中修訂為:

《讀者文摘》雜誌在首期推出《文苑》這一欄目,從創辦到現在,將近300期,幾乎一成不變地出現在雜誌上。每期在雜誌的第4頁上,你都可以固定地看到它。這個欄目的初衷是選擇好看與凝聚著意趣的文藝作品,它所刊發的文章,大部分都有一個曲折的故事,蘊含著發人深省的道理,或者是哲理味很濃的有關人生的各種道德價值的判斷。這個十幾年都保持相同風格的欄目,被讀者推崇為他們最欣賞的欄目之首。⑥

《文苑》是《讀者》的讀者很喜歡的專欄,我是知曉的。讀者雜誌社有關的調查報告中披露過:“您最喜歡《讀者》的哪些欄目?‘文苑’57.5%;‘人物’41.13%;‘人世間’40.38%;‘雜談隨感’54.5%;‘社會之窗’26.88%;‘婚姻與家庭’26.38%;‘在國外’29.5%;‘知識窗’48.63%;‘生活之友’35.7%;‘漫畫與幽默’59.75%;‘兩代之間’23.13%。”⑦其固定版麵位置對它名列第二的受歡迎程度到底存在多大程度上的影響呢?兩者的定性肯定我不猶疑,其定量描述,我隻能期待方家了。

記得有資料反映,美國《人物》創刊前,美國的年輕人每期拿到新刊《時代》,總先看其中的“人物”專欄。編辦者因此將“人物”專欄從《時代》中獨立成刊。也有好些朋友告訴我,看《新華文摘》時,總先翻其“漫畫之頁”。我便內心假定:某些專欄及其固定的版麵位置是穩定核心讀者群的編輯手段,它以固定的欄目及其位置認同並培養了讀者的定讀性,其中隱含的讀者閱讀偏好值得從讀者資源開發的高度去認識與應對。我也注意到了“讀者閱讀《半月談》的一般習慣和做法是:基本上每頁內容都看了31.2%,先簡單瀏覽,然後再選感興趣的內容看58.1%,重點看某個或某些專欄9.9%,其他0.8%”。⑧誠然,《半月談》與《讀者》的期刊類型、文本品格差別很大,其為時政性期刊,卻有9.9%的讀者重點看某個或某些專欄,我倒不覺其比例低,反覺定讀性作為一個期刊理論範疇有一定的普遍性。可惜出版理論界對叫喊多年幾成口語的可讀性尚且解析得不深不透,更不用說耐讀性、易讀性、定讀性這類關聯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