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拉維湖眾多的魚類中,既具有經濟價值和研究價值,又具欣賞價值的首推麗魚。麗魚的生活習性很有趣,當成熟的雄性麗魚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塊岩石,或用嘴銜沙築就自己的沙堡後(生物學家曾在湖底發現一座由許多大小不同的沙堡組成的長達4千米的“麗魚都市”,聚集著5萬多尾麗魚),便開始擇偶婚配。在此期間,它們各自嚴守門戶,絕不容許“他人”涉足,而對雌性麗魚則是殷勤之至。交配以後,雄性麗魚一身輕鬆,雌性麗魚則把魚卵含在嘴裏,直到孵成小魚,並把它們帶大。小麗魚是在“媽媽”的嘴裏長大的。
雌麗魚嘴裏能容得下15-20條小麗魚。馬拉維湖還有一種有趣的麗魚,它們習慣於寓居蝸牛殼,還能改變自身的性別。假如雄魚不幸身死先亡,與其相愛的雌魚久盼不得相見,她便會因此變成雄魚。
馬拉維湖是魚的世界,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這一處珍貴資源,1980年馬拉維政府在該湖南部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淡水國家公園,1984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在馬拉維南部還有一個內陸湖泊——奇爾瓦湖,它臨近莫桑比克邊界,位於鬆巴東部32千米處,是從姆蘭傑山沿希雷高原延伸的一片凹地所構成的,湖區水質微鹹,盛產各種魚類產品,是馬拉維重要的魚產品捕撈基地,四周風景秀麗,也是馬拉維的旅遊勝地。
奇爾瓦湖長48千米,寬25.5千米,湖水麵積隨季節不同而發生著變化,最大水深為3.5米,湖區周圍有多條河流流入,其中最大的是鬆巴河和帕隆貝河,但因流經沙地的河道較長,這些河流的下遊河道往往出現幹涸的現象,據說,公元19世紀時期,湖水比今天深9米,湖區麵積也要比今天大一些,整個凹地均是一片水鄉澤國。特別是近些年來湖區水量明顯消耗減少,目前湖區麵積僅為2590平方千米。湖區北部、東部和西部3麵多沼澤和水淹草地,旱季時露出水麵,雨季時形成一片汪洋。湖區附近圍墾的濕地已經成為馬拉維的水稻重要產區。
遊覽奇爾瓦湖,可以得到一種特殊的享受,那是大自然的純清享受。
湖水異常的清澈,清澈得能夠看見水中的大小魚兒的遊動。那些魚兒在湖水中自由遊動,追逐嬉戲,偶爾可以看見魚兒輕輕地一躍,叼住從水麵上飛過的蒼蠅或者蚊子。稍大一些魚兒側著身子遊動,那模樣就像人的半張臉,邊遊邊用睜得圓圓的烏眼睛瞅遊人幾下,就一個猛子紮下去,往深水裏遊去了。湖區四周是漫無邊際的原野,寂靜得連一點兒聲音都沒有。湖邊河畔偶爾傳來幾聲鳥的啼叫,間或,還有一兩聲鷓鴣的鳴叫傳遍曠野。湖邊一顆顆高聳雲天的棕櫚樹,葉子美麗似畫,反射著耀眼的陽光。金黃色的稻穀捆,像一座座排列整齊的篷帳似的,堆滿在田野上,向人們昭示著這一帶的富饒。而曠野上的蜃氣,像是燦爛銀色的河流,湖水啊,山丘啊,樹林啊,稻地啊……都在這種跟天空一樣澄清的河流裏顫動著,讓人又感到這一帶仿佛被某種神秘的色彩籠罩著。
3.馬拉維湖中的“貴族”
孔雀類慈鯛的馬拉維湖慈鯛品種,近30多年以來,在水族愛好者的心目中一直保持高度的評價,其中人們常見的有紅花孔雀、金鬆鼠、白翅天使、OB孔雀、火鳥等,每一種都豔麗非凡。正是因為馬拉維湖孔雀類慈鯛自身所具有的幾個重要特征使得這類品種獲得了人們如此持久的厚愛。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孔雀類慈鯛的公魚都有著最漂亮的外觀。
正如它們借用了孔雀的名稱一樣,孔雀鯛的公魚時時會炫耀著它們奪目的豔麗色彩。在幼年公魚成長的過程中,經曆了戲劇性的色彩轉變,從平凡的銀褐色或者棕灰色演變為亮藍、暗金、明黃、血紅以及橘橙色。
一旦成熟發色,它們的色彩就持續靚麗,不像其他那些雖然也很漂亮的慈鯛品種那樣,顏色的表現要由情緒決定。孔雀鯛的公魚幾乎總是處在展示的狀態中,將鰭誇張地伸展開來,無時無刻不在試圖吸引傾慕者的眼光。相比之下,Mbuna族群以及絕大多數的Haps族群的品種隻是在發起攻擊或者試圖繁殖時才這樣展示自己。
馬拉維湖孔雀鯛都是從屬於Aulonocara屬之下的品種,這個屬的魚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都有著更發達的側線係統。所謂側線,指的是魚身體兩側那排穿孔的鱗片,它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神經組織。在側線裏有專門的細胞,稱為neuromasts,可以讓魚探測到周圍水裏的振動與電脈衝。因此,側線係統有助於讓魚測定食物的方向及感知捕食時潛在的威脅。孔雀鯛因為有著已擴大了的麵部微孔以及延伸到頜部的側線係統,所以對壓力變化尤其敏感。縱貫麵部的鱗融合成整塊,幾乎看不出鱗片來了,延伸至頭部的側線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形成凹點與回溝。這些特征隻有將Aulonocara屬魚拿出水麵,在傾斜光線下,才可以容易的辨認出來。在它們頭部眶下骨骼處的凹點特別的大,以至於看起來像是笛子上的凹洞一樣。事實上,當Regan在1921年定義Aulonocara這一屬時,它正是基於這種特有的特征選擇了這個名字。Aulonocara來源於希臘語的aulos,意思是笛子,而後麵的cara意思則是“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