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維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奇異湖泊。據報道,上午9時左右,馬拉維湖的泱泱湖水開始消退,直至水位下降6米多才中止;大約“休息”兩小時,湖水繼續消失,直至出現淺灘才漸漸停息。4小時後,“退避三舍”的湖水絡繹返回“家園”,使馬拉維湖又恢複了原有的豐盈姿容。
下午7時,湖水開始騷動,隻見水位不斷上升,直至洪流漫溢,傾瀉八方;大約2小時後,馬拉維湖才風平浪靜。但是,馬拉維湖的水位的消長並無一定的規律可循,有時一天一度,有時數日一回,有時數周一次,每次都是上午9時左右,“重演故技”,前後約持續12小時。該湖水位漲落有序的奇特現象雖經各國地理學家多年探究,至今仍未解謎。
馬拉維湖由斷層陷落而形成,舊稱“尼亞薩湖”,來源於班圖語,意為“大水”或“湖泊”,1965年改為現在的名稱。“馬拉維”在當地尼昂加語中是“火焰”的意思,原指金色的太陽照射在湖麵上,湖水泛起了一片耀眼的火焰般光芒,用做國家和湖泊的名稱,則意為美麗富饒的國土上有一個火焰般閃光的湖泊。
曆史上,馬拉維湖經曆了不平靜的歲月。1616年,葡萄牙探險家加斯帕爾·博卡羅來到湖畔,成為第一個發現馬拉維湖的西方人。1859年,英國傳教士戴維·利文斯敦來到這裏,回國後在劍橋大學作了詳細介紹,從而使馬拉維湖蜚聲西方。西方殖民主義者從事罪惡的奴隸買賣時,他們把從非洲腹地掠來的奴隸通過馬拉維湖,分北、中、南3路用船運到桑給巴爾港,然後送到非洲東海岸販賣。很多很多的黑人兄弟,不願離開自己的故土,不甘淪為他人的奴隸,紛紛進行掙紮反抗,有的人縱身跳入湖中,以死來表示抗議,有的人則被殖民劊子手殺害而拋屍湖心。在那時,馬拉維湖還被殖民主義者競相變為穿越非洲的貿易通路,把非洲內陸的象牙、銅、黃金、可可、咖啡、珍貴木材等資源運往歐洲。馬拉維湖作為曆史的見證人,它目睹了殖民主義者的侵略行徑,飽嚐了非洲人民的辛酸苦難,滔滔的湖水浸透著黑人奴隸的血和淚。自1891年英國正式宣布將馬拉維劃為自己的殖民地,到1964年馬拉維獲得獨立,70多年的時間裏,馬拉維湖沒有受到重視,更沒有得到開發和利用。當時的馬拉維,農業生產落後,人民生活貧困,是歐洲人的廉價勞動力市場。
馬拉維獨立後,馬拉維湖也獲得新生。馬拉維政府十分注意綜合開發馬拉維湖,合理地利用其資源。馬拉維過去的農業區集中在南部、中部和北部,但荒涼貧瘠,從1968年起,政府大力投資,開發馬拉維湖的西南麵,發展農業生產,取得了顯著成果。政府在沿湖地區製訂農業發展規劃,建立大型農業組織,修公路,打機井,並利用湖濱地帶的有利條件廣泛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經過一番努力,馬拉維不僅能夠糧食自給,並向鄰國出口一些大米,成為非洲普遍鬧饑荒情況下的少數餘糧國之一。
馬拉維還是一個經濟作物多樣化的國家,種有咖啡、煙草、棉花、茶葉、桐油、花生、橡膠、劍麻等,尤其是煙葉馳名世界。馬拉維湖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土壤為沙質型,具有深厚疏鬆、地下水位低、通氣良好等特點,十分適宜煙草生長,是馬拉維重要的煙草產地。馬拉維的煙草品質優良、葉片肥大、色澤金黃、組織細密、煙堿含量低、含糖成份高,經過加工製作後的煙葉色鮮、味濃、芳香、油分充足,燃燒性強,纖維細致,富有彈性,是國際市場上的暢銷貨。漫步沿湖地區的城市,給人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是,煙草商店遍及各個角落,別出心裁的煙草廣告比比皆是。
馬拉維湖還是馬拉維的交通運輸樞紐,它同縱貫國境南半部的鐵路組成馬拉維的運輸幹線,湖上有定期航班溝通馬拉維的南北,主要承擔著全國農產品和進出口貨物的運輸任務。另外,馬拉維湖水麵廣闊,漁業資源豐富,漁民們駕駛著獨木舟,以捕獲非洲鯽魚為主。據統計,馬拉維湖中有200多種魚,其中90%是其他國家所稀有的魚種,湖中還盛產供人們觀賞的多種熱帶魚,目前這些魚已開始運銷國際市場,成為一種新興發展的特種漁業。
馬拉維湖還還被生物學家們稱之為世界上研究脊椎動物的最好場所,是難得的天然實驗室。
潛入碧藍的馬拉維湖,猶如置身於魚的天地:有呈紫色或青色條紋的魚,有橘黃色或藍色斑點的魚,有寶石綠色的魚……它們成群結隊地從你身邊遊過,構成一個獨特的多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