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長江三峽之瞿塘峽(2 / 3)

“風箱”處懸崖高約數十米,一般人不易攀登,更不要說把“風箱”放上去。由於這“風箱”出奇得令人不可思議,它一直吸引著那些勇於探勝曆險的人。據說清光緒末年就有人攀登成功,並取下一具岩藏物,此物“扣之中空,作木聲”。當獲得者拿到奉節出賣時,被縣衙差役發現而受拘捕,並強令其再放還原處,以免褻瀆神靈。1971年,有三位勇敢的采藥人冒著生命危險,登上風箱峽的縫隙之中,取下所謂的“寶物”,采藥人發現這原來是兩千多年前古代巴人留下的岩葬,裏麵有巴人遺骨和陪葬的巴式劍、銅斧、漢初四銖半兩錢等文物,目前這些文物存於白帝城博物館。據考證,懸棺葬是一種古代地方性葬俗,在西漢至南北朝時巴蜀地區最為流行。巴人是戰國到漢期間居住在今川東、鄂西一帶的古老民族,把死者懸葬於岩穴,是他們的習俗。這一發現,為研究古代巴族文化乃至長江上遊的古代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

3.錯開峽

在進入瞿塘峽不遠處的長江南岸,有幾座山岩對錯著,高入雲端,山的峰頂尖尖的,顏色黑沉沉的,名曰對錯山,山下就是神話傳說中的錯開峽。

錯開峽的傳說在當地廣為流傳。相傳古時有12條凶惡的蛟龍,在巫山上空張牙舞爪,追逐嬉戲,引起颶風,吹得天昏地暗,以致房屋倒塌,人畜死傷無數,百姓苦不堪言。這時仙宮西王母的小女兒瑤姬駕著彩雲遊經三峽,看到此情景,發怒地用手一指,一道閃光後一聲巨雷,將12條孽龍劈死在峽中,不料龍屍化為頑石,堵住了長江的去路,使江水在四川盆地泛濫成災,引起禍害。著名的治水英雄夏禹趕到,瑤姬便幫助夏禹開道疏水,開通風箱峽後,就來到這裏,但匆忙中卻開錯了峽道,洶湧的江水不能排瀉,反而越漲越高,迫不得已,另外開山劈嶺尋道後,才大功告成,而開錯的峽道就叫“錯開峽”。這個美麗的傳說反映了古代人民移山治水、征服自然的豪情壯誌。

(三)人文古跡

1.白帝城

白帝城位於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距奉節城東8千米,四麵環水,孤山獨峙,氣象蕭森,雄踞水陸要津,氣勢十分雄偉,是三峽旅遊線上久負盛名的景點。隨著三峽工程的修建,白帝城已四麵環水,成為了一個小小的“白帝島”,四周水域寬闊,煙波浩渺,十分壯觀。

白帝城風景如畫,景色迷人,古跡甚多。座座亭台樓閣,掩映在綠蔭叢中,紅牆碧瓦,翹角飛簷,點綴著一山翠色,堪稱人間仙境。曆代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範成大、陸遊、薛濤、戴叔倫等都曾登白帝,遊夔門,留下大量詩篇,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更是膾炙人口,成為千古絕唱,故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2006年,白帝城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白帝城的名稱,最早出現於西漢末年。據傳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時,其手下大將公孫述在瞿塘峽口擴修城壘,屯兵嚴防,割據四川。在天府之國裏,他自稱蜀王,勢力漸漸膨脹後,野心勃勃,欲稱帝自立。後來,公孫述聽說紫陽城中一口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霧氣,其形狀宛如一條龍,直衝九宵。公孫述故弄玄虛,說這是“白龍出井”,是他日後必然登基成龍的征兆。於是,他在公元25年自稱白帝,建都紫陽城,並改名為白帝城。後公孫述與劉秀爭奪天下,為劉秀所滅,白帝城亦在戰火中化為灰燼。在公孫述稱帝期間,各地戰亂頻繁,而白帝城一帶卻比較安寧,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公孫述,特地在白帝城建白帝廟,塑像供祀。

白帝廟後來名聲大噪,因它與三國英豪搭上了關係。據史載,三國蜀漢皇帝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敗走麥城,死於刀下後,劉備為他報仇,不聽眾臣勸阻,起兵討伐東吳。途中另一個結拜兄弟、伐吳先鋒張飛喪身叛將範疆、張達手中,劉備憤而不謀,催兵猛進。章武二年夏六月,被東吳大將陸遜用計火燒七百裏軍營,劉備因而兵退白帝城,憂傷成疾,臨終前在白帝城永安宮向丞相諸葛亮托孤,然後便一命歸西了。從此,白帝城就因這段膾炙人口的故事而更加聞名於世了。約在唐代以前,白帝廟處就增建了祭祀劉備的先主廟和祭祀諸葛亮的諸葛祠。至明朝,公孫述的塑像被毀棄,代之以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的塑像,因而有明良殿、武侯祠、觀星亭、鳳凰碑等明清建築。從此,“白帝城內無白帝,白帝廟祭劉先帝”,但“白帝廟”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因此,現存白帝城乃明、清兩代修複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