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長江三峽之瞿塘峽(1 / 3)

(一)概況

瞿塘峽,又名夔峽,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全長約8千米。在長江三峽中,瞿塘峽雖然最短,卻最為雄偉險峻,以“雄”著稱。杜甫在一首詩中寫道:“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它“鎖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這一鎖一扼,有“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的雄偉氣勢。江水至此,水急濤吼,蔚為大觀——“瞿塘嘈嘈急如弦,洄流溯逆將複船”,“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清代詩人何明禮有一首詩形容此峽之景至為傳神和貼切:“夔門通一線,怪石插流橫。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如今的瞿塘峽水位上升,在雄奇中添了幾分秀氣。

奔騰咆哮的長江,一進三峽便遇上氣勢赫赫的夔門。夔門形同門戶,堪稱天下雄關,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杜甫有詩稱之“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此句用一“爭”字,刻畫出夔門的赫赫水勢,宋代訶人蘇東坡則這樣描寫道:“舟行瞿塘口,兩耳風鳴號,扁舟落中流,活如一葉飄。”長江辟此一門,浩蕩東瀉,兩岸懸崖峭壁如同刀劈斧砍,山高峽窄,仰視碧空,雲天一線,峽中水深流急,波濤洶湧,奔騰呼嘯,一瀉千裏,勢不可當,令人驚心動魄。這峽深水急的江流,綿延不斷的山巒,構成了一幅極為壯麗的畫卷。正如郭沫若《過瞿塘峽》一詩所雲:“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

夔門兩岸的山峰,陡削如壁,拔地而起,峭壁千仞,把滔滔大江逼成一條細帶,蜿蜒於深穀之中,真可謂“峽分山對立,江合水爭流”。峽口兩山相對,北邊的名為赤甲山,相傳古代巴國的赤甲將軍曾在此屯營,尖尖的山嘴活像一個大蟠桃;南邊的名為白鹽山,不管天氣如何,總是映出一層層或明或暗的銀輝。

古人雲:“便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瞿塘峽的名勝古跡和文化遺存,多而集中,儼然一幅神奇的自然畫卷和文化藝術走廊。峽口的上遊有奉節古城、魚複塔,還有劉備托孤的真正故址永安宮。峽內文物珍藏甚多的白帝城、驚險萬狀的古棧道、神秘莫測的風箱峽與錯開峽、懸於半空之中的盔甲洞等,無不令人神往。出瞿塘峽,峽口南岸的大溪文化遺址,集中體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文明,遺跡斑斑。短短8千米的瞿塘峽,濃縮了人類文明發展史,當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遨遊時,令人感受到曆史的震撼和自然的魅力。

(二)自然景觀

1.夔門

古有“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之說,這四大旅遊勝地被人們稱之為“巴蜀四絕”。夔門又名瞿塘關,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西大門。三峽蓄水後,瞿塘關遺址大部分已被淹沒,夔門江寬水闊,雲霧繚繞,多了幾分朦朧,添了幾分秀麗。

夔門兩側的白鹽山、赤甲山拔地而起,峰若刺天,高聳入雲,巍峨崢嶸,形成“西控巴蜀收萬壑”的氣勢。近江兩岸則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設的大門,真是“白鹽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蒼穹”,“兩山夾抱如門閥,一穴大風從中出”。杜甫有詩詠白鹽、赤甲兩山:“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接山巔。楓林桔樹丹青,複道重樓錦鏽懸。”

白鹽山因粘附在岩石上的水溶液富含鈣質,色似白鹽而得名,陽光映襯,“仿佛鹽堆萬仞崗”。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鐵的水溶液粘附在風化的岩層表麵而呈赭紅色,如一巨人袒胸披甲屹立,故名赤甲山。赤甲山又像一隻紅豔豔的仙桃,則又稱之為“桃子山”。當晴空日麗時,隔江相望,一個紅裝,一個素裹,分外妖嬈,可謂奇景。兩座山都是石灰岩,長期的風剝雨蝕,使兩岸岩壁好似刀削斧砍一般,雖然寸草難生,但各現異彩,這些色調和晨曦、晚霞、明月交相輝映,形成了“赤甲晴暉”“白鹽曙色”和“夔門秋月”等勝景。

2.風箱峽

在瞿塘峽北岸黃褐色的懸崖絕壁上的幾條縫隙裏麵,岩縫高處,有塊形狀很像風箱的岩石,傳說是當年魯班存放的,人們稱此段峽穀為風箱峽。當然,這不是魯班留下的風箱,而是比魯班還早的古代巴國人留下來的懸棺。懸棺是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

瞿塘峽兩岸有懸棺多處,除風箱峽懸棺外,對岸盔甲洞懸棺更為豐富。懸棺並不僅限於瞿塘峽,在整個長江三峽和大寧河小三峽的懸崖峭壁之上,也有許多處懸棺葬遺跡,展示著關於死亡的種種符號。過去,這裏流傳著“三峽大寧河,岩上有棺材,金銀千千萬,舍命難得來”的俗語,增加了懸棺的神秘性。“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懸棺如何安置在懸崖上,一直讓世人感到神秘莫測,也曆來為中外學者所關注。此外,古代人為何要將棺材懸置於高山絕壁上,也成為人們猜疑而多年未獲解答的曆史之謎。目前,對古人實行懸棺葬有數種解釋:一說是借音“高棺(官)”,以使子孫後代顯貴;一說是保護先人屍體,不讓人獸侵犯;再一說是實行懸棺的民族過著遊獵生活,隨山而居,沿山而葬。總之,懸棺之謎有待全麵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