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帝廟正廳“托孤堂”中,可觀賞到大型彩塑“白帝托孤”。這組彩塑有真人大小的三國曆史人物21尊,重現了劉備托孤的曆史故事。其中劉備臥於病榻,背對遊人,似向壁悲泣,諸葛亮立於榻前,臉色凝重;兩個小皇子跪在諸葛亮麵前,其餘文臣武將,也是一派肅穆之態。
觀星亭共有6角12柱,翹角飛簷,氣度不凡。當年劉備屯兵白帝城時,諸葛亮在此夜觀星象,運籌兵略。亭上高掛一古鍾,亭內石桌、石墩上刻有杜甫客居夔州時寫的《秋興八首》。
白帝廟內曆代的詩文、碑刻甚多,陳列有瞿塘峽懸棺內的文物和隋唐以來73塊書畫碑刻,以及曆代文物1000餘件,古今名家書畫100餘幅。其中“竹葉字碑”詩畫合一,石刻技藝精湛,風格獨特奇妙,乍看上去,碑麵上是三株修竹,竹葉疏朗。細細一看,原來那竹枝竹葉巧妙地組成了一首五言詩,達到字畫相融、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詩曰:“不謝東篁意,丹青獨自名。莫嫌孤葉淡,終日不凋零。”
鳳凰碑高175厘米,寬96厘米,鐫鳳凰、牡丹、梧桐,精美華麗,堪稱瑰寶,此碑又稱“三王碑”,因為梧桐是樹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鳳凰是鳥中之王。碑林中還有一塊刻著清康熙帝禦筆的石碑,為康熙賜給一位告老還鄉的清官監察禦史名為傅作楫的。詩文是:“危石才通鳥道,青山更有人家。桃源意在何處,澗水浮來落花。”白帝廟內,著名的春秋戰國之交的巴蜀銅劍,其形如柳葉,造型考究,工藝精湛。這些古建築和文物珍品,給白帝城增色不少。
2.大溪文化遺址
大溪文化遺址位於瞿塘峽東口,大寧河寬穀岸旁的重慶巫山縣大溪鎮,是中國長江流域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大溪文化是5000—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母係社會的文明,因首先發現於大溪鎮而得名。大溪遺址的分布麵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3.6米,海拔高度為125—145米。大溪文化遺址的發現,揭示了長江中遊的一種以紅陶為主並含彩陶的地區性文化遺存。2001年,大溪遺址被評選為“20世紀中國100大考古發現”之一。
大溪文化遺址並不是僅在大溪鎮獨有,而是廣泛分布於峽江地區和兩湖平原,東起鄂中南、西至川東,南抵洞庭湖北岸,北達漢水中遊。考古學家將這些具有相同特征顯示出來的有別於其他文化特征的考古學文化,命名為大溪文化。大溪文化又分為兩種類型,長江沿岸的鄂西、川東地區,如大溪、紅花套、關廟山等地的遺存,可稱為大溪類型,這一類型多夾炭陶,夾砂陶比例始終很小,白陶也很少,受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影響明顯;洞庭湖北岸、西北岸地區,如三元宮、丁家崗、湯家崗等地的遺存,可稱為三元宮類型,這一類型夾砂陶比例大,紅褐胎黑皮陶和白陶占一定數量,以通體裝飾的印紋、刻劃紋為特色,漩渦紋、變體卷雲紋彩陶也極具特點。
大溪文化遺址的陶器以紅陶為主,普遍塗紅色,有些因扣燒而外表為紅色,器內為灰、黑,盛行圓形、長方形、新月形等戳印紋,一般成組印在圈足部位。有少量彩陶,多為紅陶黑彩,常見的是橫人字形紋、條帶紋和漩渦紋。器形有豆、曲腹杯、碗、罐、盤、瓶、盆、缽等,其中筒形圓底瓶、豆盤、盤口罐和曲腹杯是大溪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大溪文化生產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锛、石杵、石鐮、紡輪、骨針、蚌鐮、網墜等,裝飾品有玉、石、骨、象牙、獸牙等幾種,主要有耳飾、項飾和臂飾三類,還有空心石球、人麵浮雕懸飾等藝術品。
在大溪文化遺址墓葬中,死者均埋在氏族公共墓地,頭向一般為正南,早期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同時也有俯身葬和側身葬,而跪屈式、蹲屈式的仰身屈肢葬則反映了大溪文化的特殊葬俗,其中所蘊含的意義耐人尋味。絕大多數墓都有隨葬品,女性墓一般較男性豐富,最多的有30餘件,有的石鐲、鑲牙鐲出土時還佩戴在死者臂骨上。在幾座墓裏,還發現整條魚骨和龜甲,以魚隨葬的現象在中國新石器文化中尚屬少見。這些珍貴的遺跡遺物為研究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上遊地帶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極珍貴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