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是斯裏蘭卡泰米爾人信奉的宗教。
它最早產生於公元後的幾個世紀,在11世紀由於國王修建濕婆神廟而得到發展,在14世紀時由於泰米爾人的集中居住而得到鞏固。濕婆教派是印度教的三大教派之一,當地大多數泰米爾人都信奉這個教派。濕婆是印度教教徒心目中的最高神。有這樣一個神話傳說:相傳梵天和毗濕奴這兩大主神就關於誰應擁有宇宙最高統治權而發生爭執。就在這時,有一團火焰從地上冒出,梵天化為白天鵝飛上天去尋火焰的盡頭,於此相對,毗濕奴變為公豬鑽到地下也去找尋。結果他們誰也沒能成功,就在這時濕婆從火林中現身,表示他才是最高的神,要他們崇拜他。泰米爾人不僅崇拜濕婆,還崇拜他的妻子波爾伐蒂。他的兒子歡喜天和塞建陀天。
許多印度教神廟都供奉著他們的神像。除了對神靈的崇拜之外,當地印度教徒還流行蛇祭祀,其中眼鏡蛇祭祀最為突出。蛇祭祀主要是來自一個神話傳說,相傳女神卡納卡伊的丈夫為濕婆的化身,被仇人所殺,她不僅報了仇,還救活了丈夫。但丈夫複活後先叫的是自己小妾的名字,於是女神勃然大怒,變為一條五頭蛇來到了斯裏蘭卡。人們通過修建很多女神的神廟和舉行蛇祭祀來表示對這位女神的緬懷和崇拜。
基督教是伴隨著各國對斯裏蘭卡的殖民入侵而發展起來的。葡萄牙入侵後,當時天主教得以迅速發展,到荷蘭入侵之時,基督教得以推廣。英國統治時期,基督教作為思想統治工具得以發展。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斯裏蘭卡歐洲殖民統治地區和西南沿海地區,其他地方也有一些基督教徒。現在當地信仰基督教的主要是僧伽羅和泰米爾的知識階層和上層人士。
伊斯蘭教是阿拉伯穆斯林信仰的宗教,現在穆斯林的主要集中地區為首都科倫坡、中部山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穆斯林一貫堅持自己的宗教信仰,盡管當時斯裏蘭卡曾受到外族殖民統治,但他們仍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鬥爭,保持宗教信仰。阿拉伯商人在公元8世紀開始在這裏引進伊斯蘭教,之後伊斯蘭教便隨著商人人數的大大增長和貿易的擴大而發展起來。
第二節 佛教的國度
佛教是斯裏蘭卡的國教,斯裏蘭卡佛教的發展有著源遠流長的曆史,佛教伴隨著當地人們走過了漫長的曆史歲月。當地人崇拜佛祖釋迦牟尼,禮拜佛教設施,參加佛教活動,傳承佛教風俗。佛教作為一代代人頂禮膜拜的信仰,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斯裏蘭卡佛教發展曆程
斯裏蘭卡的佛教屬小乘教派,稱上座部教派。上座部教派是佛教的原始教派,把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視為教主,追求個人解脫,把“灰色滅智”證得阿羅漢果作為最高目標。大乘教派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把佛神化,主張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建立佛國淨土。
相傳公元前3世紀,斯裏蘭卡佛教為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等所傳入,由於其經典都用巴利語傳承,故近代又常稱為巴利語係佛教。
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7年,有兩位國王對佛教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天愛帝須王修建了大寺,伐多伽摩尼王築無畏山寺。
凱拉尼亞大寺,原稱“王家大寺”。據說,釋迦牟尼成佛後親臨凱拉尼亞的那加人王國,並在這裏宣講教法。為了紀念這件事,後人在這裏修建了寺院和佛塔。寺內金碧輝煌,擁有眾多的佛像、古老的浮雕和色彩鮮豔的壁畫以及參天的大菩提樹。現在,凱拉尼亞已經成為斯裏蘭卡佛教的中心。無畏山寺建於公元前1世紀,是伐多伽摩尼國王為報答他的恩人摩訶帝沙長老而修建的。公元312年,佛牙舍利被人從南印度送到斯裏蘭卡。國王把它供奉在王宮內的一座神殿之中,並規定每年舉行一次慶祝活動,把佛牙舍利送到無畏山寺供世人瞻仰。
這一時期大寺派和無畏山寺派出現了爭奪佛教領導權的鬥爭,同時出現了一些很著名的佛教經典文獻。《清淨道論》是一部佛教百科全書,奠定了大寺派再度興盛的基礎,還出現了著名的史書《島史》和《大史》。《島史》是錫蘭現存最早的編年史史詩;《大史》則是摩訶那摩所編的王統編年史詩,可視為大寺派所傳的佛教史。
公元5世紀,我國東晉高僧法顯在無畏山寺潛心修學兩年。他帶回梵文佛經多種,並著有《佛國記》一書,記錄了當年無畏山寺祭祀佛教聖物佛牙的盛況。據記載,公元5世紀時,無畏山寺有僧人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