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國家宗教與文化(1)(3 / 3)

公元7世紀時,在印度遊學的玄奘大師曾想到錫蘭參學,但因其國王戰死、國內饑荒而作罷。他在《大唐西域記》中敘述了當時大寺派排斥大乘,學習小乘,無畏山寺派則兼學二乘、弘演三藏的情形。

之後,佛教雖然遭到外國入侵者的幾次破壞,但新任統治者通過創建寺院、佛塔,整理佛經,引進及培育佛教人士使得佛教逐漸恢複。

殖民統治期間,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相繼要求斯裏蘭卡信奉本國國教,佛教發展受到很大限製,但是人們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獨立後,佛教得以恢複並獲得很大發展。

在南傳佛教國家中,斯裏蘭卡已成為當代佛學研究的先進國家。這裏擁有一些著名的佛教大學和佛學研究中心,而且斯裏蘭卡有很多的佛教團體和組織以及專業的出版協會和佛教刊物,在保護佛教權益、弘揚佛法和宣傳佛學方麵起了重大的作用,為國際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目前,斯裏蘭卡已成為南傳佛教的中心。

斯裏蘭卡佛教如此盛行,人們對佛陀定是頂禮膜拜。拜佛的方式主要有三種:拜塔、拜菩提樹和拜佛像。拜塔是佛教徒禮佛的最普遍的一種方式,因為塔是供奉佛舍利的地方,因此它實際上就象征著佛陀的親身。

如果一位佛教徒要去寺裏禮佛,他去的第一個地方一定是佛塔,這已是斯裏蘭卡佛教徒俗已成規的傳統了。斯裏蘭卡擁有眾多的佛塔,塔就成了斯裏蘭卡佛教徒最為普遍也是最為神聖的禮拜對象。

禮拜菩提樹是與禮拜佛塔同等重要、同等流行的一個佛教傳統。

對菩提樹的禮拜,不但表達了信徒們對佛陀的尊敬,同時也表示了對佛陀成道的紀念。因此,信徒們每到一個寺廟裏去禮佛時,他們去的第二個地方一定是菩提樹,這已經成為斯裏蘭卡佛教徒的一種習慣和傳統。拜菩提樹的傳統來自於古印度的拜樹習俗。不過,古印度人拜樹是為了求得樹神的各種幫助和保護,這與佛教徒禮拜菩提樹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雖然佛教徒禮拜菩提樹也有祈求功德和平安的一些相同因素在內,但更多的是表達對佛陀成道的紀念和對佛陀的尊敬。

佛教徒禮拜的第三個對象是佛像。在早期,由於佛教徒們以佛塔、菩提樹及佛遺物等為佛陀的象征物進行禮拜和瞻仰,因此並沒有佛像的存在。最早的佛像是在公元1世紀時雕刻在印度斯基台王肯尼卡所發行的硬幣上;根據《大史》,是瓦舍巴王在首都阿努拉達普拉的大菩提樹院裏所建的四尊漂亮的佛像。

一個多世紀以後,正義帝須王也在大菩提樹的東庭院裏建了兩尊銅佛像。接著,瞿他婆耶王在大菩提樹的庭院的三個入口處建了三尊石佛像。公元334年-361年,摩訶斯那王也在院子的西邊建了兩尊銅佛像。從此以後,佛像的雕刻便在這個國家裏流行起來。同時,佛教徒不再僅限於在菩提樹的庭院裏塑造佛像,他們開始在寺廟裏建佛殿,供奉佛像。最終,佛殿裏的佛像成了信徒們去寺廟禮拜的第三個對象。

隨著曆史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佛教已成為斯裏蘭卡的精神信仰。

目前斯裏蘭卡有眾多的佛教勝地,比較著名的有凱拉尼亞大寺、丹布拉佛窟、康提佛牙寺、無畏山寺、都波羅摩舍利塔、加爾寺等。這些佛教聖跡不僅曆史悠久,內涵豐富,而且結構簡樸,建築精巧,成為一代代人頂禮膜拜的聖地和人們旅遊觀光的勝地。

2.著名佛教人物

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屬刹帝利種姓。父親是淨飯王,母親為摩耶夫人。他雖出身皇室,卻皈依佛門,潛心向佛。他是佛教的祖師和創始人,他創立的佛教淨化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摒棄醜惡,發揚美善,為世界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相傳,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十月懷胎之時,到娘家天臂城準備分娩。當走到藍毗尼園時,看見樹林蒼翠蓊鬱、百花盛開,於是用手撫摸了無憂樹的枝葉,就在這時佛陀從她的右肋誕生。這時天地出現了6種吉祥的震動,帝釋、梵天以各種化身出現,守護在四周,天女散花,天眾以天樂莊嚴並用殊勝美妙的甘露沐浴佛身。諸天以殊勝妙好的甘露沐浴佛身之緣起,就是後世浴佛法會的由來。佛陀誕生以後,向東南西北四方各走了7步,每走一步,大地都會用寶蓮來承接佛足,世尊用兩手指著天和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屆皆苦,吾當安之。”

這就是佛陀成佛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