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路途中的平安祈願——行旅民俗(2 / 3)

(2)拱橋。拱橋的修建曆史悠久,早在東漢時期,我國就已開始建造石拱橋了。拱橋可分為單拱橋和多拱橋、石拱橋和磚拱橋。我國最早的石拱橋是公元282年在河南洛陽建造的“旅人橋”,現存最古老的是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北京的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分別是一北一南兩座著名的連拱石橋。

有一種叫“蹬步”的石橋,又稱踏石,名稱很是形象,雖簡易但很實用。這種石橋多設在水比較淺的河流溪澗上,將石塊按一定距離有規律地安放穩固,連接河流兩岸以便通行。

(3)索橋。索橋又稱作吊橋、懸索橋、繩橋,最古老的是獨索橋,即溜索,後來不斷改進,出現了雙索橋、多索橋、多索網狀橋、多索多孔橋等各種形式的索橋。

古老的獨索橋又叫溜索,是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交通工具,一般設置在兩山對峙、江麵較窄的地方,將長達百米以上的竹籃溜索固定在兩山之間,溜索橫跨在洶湧的江麵之上,溜索上放置硬木製的溜梆。使用溜索過江時有平溜和陡溜兩種方式。平溜的溜索兩頭高中間低,形成拋物線狀固定於江的兩岸,過江時靠一邊的斜度可滑至溜索的一半,然後過江者手腳用力滑動到對岸,來往互不影響。陡溜過江時可靠人體重量在斜坡溜索上作慣性滑動,一直到對岸。溜索不但可以過往行人,還可溜運貨物和豬、牛等牲口。

竹索橋是將溜索的原理進一步發展和應用,在江上同時架幾根粗大竹索,竹纜的兩頭係在河流兩岸十分牢固的石柱或木柱上,竹纜上鋪木板成索橋。橋的左右,也是幾根平行的粗大竹纜,既起穩定索橋作用,又可用作扶手。著名的威州大索橋,相傳建於唐代,全長100餘米,寬1.5米,橫跨在岷江和雜穀腦河交叉點的水麵上,十分壯觀。

此外,還有比竹索橋更加堅固、安全、耐用的鐵索橋。建造於清康熙年間的四川瀘定橋,橋淨跨100米,淨寬2.8米,9根底索上鋪設木板,兩邊各有2根扶索,即由9底4欄13根鐵索構成,是中國最長的鐵索橋,在世界上也很著名。

(4)屋橋。屋橋又稱風雨橋,特點是橋上有亭廊,可避風雨。屋橋是梁橋的變異形式,在湖南、湖北、貴州、廣西一帶的侗族地區比較流行,漢族地區也有類似的“廊橋”。侗族風雨橋,一般長60~100米,寬4~5米,以青石作橋墩,用杉木鋪設橋麵,上麵建有瓦頂長廊,長廊兩旁設欄杆、長凳,形似遊廊,既可通行,又可供行人躲避風雨,或稍事歇息。侗族風雨橋在長廊中段建有若幹座寶塔形樓亭,飛簷交錯,層層疊疊,長廊的瓦簷、柱頭、欄杆上都有雕飾。侗族風雨橋不僅具有水路交通的實用性,還兼具很強的觀賞價值,堪稱侗族建築藝術的珍品。

5.3 交通工具及交通服務設施

交通工具是載人載物用於運輸的工具,是交通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交通工具的國度之一。早在原始社會,先民們為了出行方便,就已經開始製造和利用代步工具了。從《史記·夏本紀》所記的大禹治水“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的記載可見,夏代之時已經出現了適用於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隨著交通工具的發明,人們的交往程度和範圍大大拓寬,從而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中國傳統的交通工具和運輸方式,因地製宜,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車、船、騎、轎、人力五類。以下選擇在部分地區依然盛行或具有民俗意義的幾類交通工具作介紹。

5.3.1 交通工具

1.車載類交通工具

陸路交通工具主要有直接附著於人體的工具如扁擔、背簍等,還有各種車輛、動物以及用於冰雪路上的雪橇等。車輛是我國陸路交通中使用曆史較長、使用範圍最廣的交通工具。相傳,我國夏代就發明創造了車,起初是作為戰車用於征伐作戰和出行狩獵。秦漢時期,車成為純粹的交通工具,當時,南人乘車,北人騎馬,駱駝也被人們馴化為代步工具。魏晉南北朝時期,上至皇帝、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出行均乘牛車,牛車成為主要的陸行工具。宋代出現了載貨的大車——“太平車”。明清時期,載物的車叫大車或敞車,因以騾力牽引,又稱“騾車”;人乘坐的車叫小車,車上安置棚子、圍子,形似轎子,被稱作“轎車”。

近代陸路交通的主要工具是車,按車輪數量,可以分為獨輪車、兩輪車、三輪車、四輪車等;按牽引動力,可以分為人力車(如獨輪車、黃包車、板車)和畜力車(如馬車、驢車、騾車);按車輪質地,可以分為木輪車、鐵輪車、膠輪車等;按車轅數量,可以分為單轅車和雙轅車。

(1)獨輪車。獨輪車是一種古老、輕便、適用範圍廣的陸路交通工具。獨輪車的車體稱為“車架子”,前窄後寬呈梯形,前麵裝一個木製車輪,後麵是一尺多長的兩個車把,各裝一個支架,俗稱“小車腿”,推車人在停車休息時以此作為支撐。獨輪車由一個人用兩手抓住車把向前推行,在兩車把之間係有一根帶子,稱“車絆”,搭在推車人的兩個肩膀上,可以起到助力作用。也有一種用來載物的大型的獨輪車,車的前後各有雙把,前麵一人拉車,後麵一人推車,俗稱“二把手”。

獨輪車結構簡單,造價便宜,可載物,也可坐人,載重量約二三百千克,一隻車輪著地,不受道路限製,山地平原均可使用,特別適於在崎嶇小路、狹窄田埂、獨木橋上運行。在近現代交通運輸工具普及之前,獨輪車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使用,特別是在北方,幾乎與毛驢起著同樣的作用。獨輪車也稱“小車”、“一輪車”,由於是單輪,車子行過留痕,地麵上會留下一條直線或曲線,所以又稱作“線車”,各地叫法不一,如四川稱獨輪車為“公雞車”,而江南地區稱作“羊角車”。

(2)太平車。太平車最早出現在宋代,是我國古代造車工藝趨向成熟的標誌。太平車的車體呈長方形,由車棚、車轂、車軲轆等部件構成,車身四周的木板用鐵鉚和木楔固定,車兩側各有兩個木輪子,由耐腐、防震、抗碰撞的硬質木料打製而成,每個輪子都由一段段弓形厚“鐵瓦”圍鑲著輪邊,兩邊的車幫是雙木條,車底、車幫、車輪都很厚實堅牢。太平車整個車體重量達三百多千克,四個車輪跨度較大,車身離地麵較低,車體堅固,由人駕轅,用牛、騾等大牲畜拉車,可乘人可載物,車速較慢,行進十分平穩,載重量大,非常適宜在平原地區短途運輸貨物或人們串親戚、趕集時乘用。正是因其行進平穩的特點故稱為“太平車”,也稱“牛車”,有的地方還習慣稱其為“軲轆頭車”。

曆史上,太平車曾長期作為一種重要的運載工具,在中原地區特別流行。擁有太平車也曾經是富有的標誌之一,有車人家一般都在離家較近的路邊專門建一個車屋,以防止車被風吹雨淋。“倆馬一頭牛,新車軲轆頭”是舊時富裕人家的寫照,也是貧窮人家的向往。那時候說媒提親,女方一般都願意嫁到車屋多的村子。新中國成立後,這種車輛基本不再生產,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農村還在使用。後來,隨著各種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現,太平車就不再作為運輸工具了,而且目前這種車已成鮮有之物,蹤跡難尋了。

(3)大車。大車是用大牲畜(馬、牛、騾)牽引的雙輪載重車,用馬拉的又稱“馬車”、“大馬車”,是舊時城鄉常見的交通運輸工具,特別在各地農村普遍使用。大車有兩個大輪,車體兩邊的大杆向前延伸出五尺有餘,在末端裝一橫木,稱作“橫擔”,這樣車體、大杆、橫擔之間形成一個長方形的框,稱作“轅門”,有的車轅、車尾處裝有鏤花銅飾;若是運輸煤、沙、石子等容易散落的貨物,車身還要裝上四塊車廂板。大車早期的車輪以木頭為主製作,後改為膠皮充氣輪胎,俗稱“膠皮車”,這種車現在在農村仍有使用,甚至在城市也會偶見拉著果蔬的大車。

大車是要“趕”著走的,趕車人俗稱“車把式”、“車老板子”、“車夥子”。趕車時“車把式”坐在車上,一頭大牲畜放在轅門內,將橫擔搭在它的身上,這叫“駕轅”,前麵另外一頭或兩頭牲畜用來拉車,俗稱“拉套”或“拉邊套”。架車騾馬的繩套、籠頭都裝有銅飾與纓穗,騾馬的頭頸上還係著許多銅鈴,頗顯神氣。過去運貨汽車的數量十分有限,主要的運輸工具就是大車。大車拉得多、跑得快,長短路途都適合,普遍用於運貨,除農用外,主要是外出“拉腳”跑運輸賺錢。大車也用來載人,人們趕集、走親戚串門、接閨女回娘家時可以車代步。主要作為客車使用的大車,車上裝有防風雨的車罩,俗稱“花轎頂子”。臨時載人的大車則架個簡易的席棚或布篷,遮風擋雨。

趕大車的“車把式”,從套車、裝車、趕車包括修車都需要有一定的技術和經驗,經常外出跑運輸,走南闖北,見多識廣,過去在信息閉塞的農村往往被人們認為是有本事和受信任的人。

(4)黃包車。黃包車是舶來品,發明者是英國牧師培利先生,是一種用人力拖拉的二輪客運工具。1873年,黃包車從日本傳入上海,因車身塗黃漆,故名“黃包車”;又因用人力拉車,也稱“人力車”;還因自日本引入,又名“東洋車”。當時上海租界日趨繁榮,交通工具不敷應用,有個叫米拉的法國人看到了商機,便從日本引進了300輛東洋車,開設車行,雇傭車夫,開始了黃包車的運營。民國初年,黃包車已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漢等大城市盛行,人們出行招呼一聲,打個“黃包車”,很是便利。如今,黃包車仍活躍在一些旅遊景區,如在北京遊胡同、在杭州遊西湖,中外遊客常會乘坐黃包車。有的車夫還兼做導遊,知道一些典故,口才頗佳,有的還能說外語。還有的年輕人標新立異,舉辦個性化婚禮,身著古裝的新郎自己拉著黃包車去接新娘子,比成隊的豪華婚車更加引人注目。

除黃包車外,現代的自行車也屬人力兩輪車,還有黃包車與自行車結合起來製作的人力三輪車。另有一些采用畜力的兩輪車,如蒙古族的勒勒車、陝西等地的硬轅車、老北京的馬拉轎車等。

(5)勒勒車。勒勒車即蒙古式的牛車,是適應草原上的自然環境和蒙古族的生活習慣製造出的一種以牲畜為動力的交通運輸工具。“勒勒”是趕車時牧民吆喝牲口的聲音,勒勒車行進在猶如綠色大海的草原上,故有“草原之舟”的美稱。勒勒車的車輪較大,輪子直徑可達1.4米左右,相當於牛身的高度,車軸和車輪多是用樺、榆等硬質木料製作,車體輕,耐磕碰,適宜在草原、沙灘上通行,特別是冬天積雪深厚、夏季草深且多沼澤時,勒勒車以其輕便靈活的車身和大大的車輪,也能迅速行進,所以又被形象地稱作“草上飛”。勒勒車的車身一般在4米以上,裝上車篷,車廂形如船艙,可供全家人乘坐。勒勒車對於草原牧民來說用途很多:牧民倒場時,勒勒車可用來搬運蒙古包;遇幹旱時節,勒勒車可用來拉水;臨近嚴冬,勒勒車可用來運送燃料;牧民嫁娶辦喜事,勒勒車還可用來送聘禮、運嫁妝。

如今,盡管各種現代交通工具早已進入了草原,但在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盟的部分牧區仍保留著使用勒勒車的習慣。有的牧民一家有四五輛甚至十多輛勒勒車,每逢倒場,幾十輛勒勒車首尾相連,行進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伴隨著趕車牧民的“勒勒”聲、歡樂的牧歌和掛在車上的串串鈴聲,一派壯觀景象。

(6)雪橇。在我國東北地區,滿、蒙古、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民族傳統的交通工具有雪橇、爬犁、狗車、滑雪板、冰車等。寒冷的冬季,在厚實光滑的冰雪道路上,這些交通工具疾速滑行。橇是人類早於車發明的簡易拖拉工具。雪橇製作簡單,用馬或狗拖拉,自如地穿行於山林之間。鄂倫春獵人常用雪橇拉著捕獵用具遠行狩獵。爬犁和狗車都屬橇類雪地運輸工具。爬犁在滿語裏稱作“法喇”,帶棚子或氈圍的爬犁被稱為“暖爬犁”。爬犁以馬、牛、騾、狗作為牽引,行於冰雪之上,速度飛快,流行於吉林、黑龍江等省,後由滿族傳至漢族,被東北各民族普遍使用。直至現在,在黑龍江的鄉村,人們還習慣采用爬犁運輸。在冬季美麗的鬆花江上,人們喜歡乘坐爬犁遊覽觀光。狗拉的雪橇叫“狗車”,也叫狗橇,是東北地區民間常見的交通工具。《盛京通誌》中記載,狗車“以木為主,其製輕簡,形如船,長一丈,闊二尺許,以數狗拽之……可於冰雪中行之”。赫哲人習慣養狗,一家少則養三四隻,多則養幾十、上百隻,用狗可拉雪橇、爬犁,過去東北地區驛站中還專門設有狗站。

2.航行類交通工具

舟船的曆史非常悠久,古人受到水浮空木等自然天成現象的啟發,發明製造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和獨木舟。筏是一種用樹幹或竹子排紮在一起的扁平狀工具,獨木舟是用獨根樹幹挖空而成的小舟。槳和舟是同時出現的,後來隨著帆的使用,船的形狀和功能越來越多,逐漸發展到如今的通海巨舶。早年民間跑運輸的船通常都是運輸貨物,捎帶搭載客人,客船是在近代才單獨分化出來的。中國大地上遍布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海及人工水道,水路通道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以下主要介紹幾種具有民俗特色的船的種類及航行方式。

(1)烏篷船。烏篷船為浙江紹興所特有,因船篷用煙煤和桐油漆成黑色而得名,用腳踩槳劃船運送貨物和客人,也叫“腳劃船”。烏篷船的船身窄、船篷低、船體輕盈、構造考究。船篷用竹篾編織而成,呈拱形,中間夾著竹箬,既可遮陽,又可擋雨,牢固耐用。全套船篷,一般有八扇,其中四扇固定、四扇可以開合移動,在第二道和第四道活動的船篷移開後,就形成舷窗,掛上白色的窗簾,黑白相映,更顯雅致。船頭雕刻著螭首,船沿通常較高,船艙鋪有一層紅漆船板,上鋪席子,還備有枕頭。乘客在艙席上可坐可臥,舒適平穩,又可觀賞兩岸風光,別有一番情調。艄公(船工)頭戴烏氈帽坐於船尾,雙腳踩槳,一屈一伸,劃水行進。也有貨運烏篷船,大的可載重一噸,小的隻能載重二三百千克,船體輕巧,船行速度很快。

(2)樺皮船。樺皮船為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的交通工具,長約5米,寬約0.8米,以鬆木為架子,兩麵覆以樺皮,樺皮的接頭處用柳條作線加以縫合,然後塗上鬆樹油。樺皮船極輕便,轉移時可扛在肩上,平時擱置岸上,用時推入水中,順流用槳,逆水用竿,時速可達10~25千米。樺皮船可用於打獵和捕魚,流行於中國黑龍江、烏蘇裏江、鬆花江流域。

(3)瓜皮船。瓜皮船盛行於江南水鄉,因兩頭小、中間大、樣子像切開的西瓜而得名。一般瓜皮船可乘4~6人,對坐長椅,中設茶桌,船上覆花邊布幔,可擋風遮陽。也有用這種船叫賣羹、湯、水果、蔬菜和酒類的。

(4)渡船。渡船是一種特殊的水上交通形式。一般行船都是上下遊行駛,渡船卻是在兩岸之間來回跑,即擺渡用船。渡船有多種形製:一種是船兩岸扣繩,從船角的鐵環中穿過,由行人自己拉繩渡河。另一種為手劃渡船,有船艙,可搭客、運貨,搖船的人稱為“艄公”。擺渡的人往往一家甚至幾代人都以此為生,被稱作“船戶”,他們的家一般就在渡口附近,以利於一天到晚都能方便渡船。一些中小河流上,即使在半夜,隻要有人在渡口呼叫,船主也會起來為人擺渡。渡船的收費方式有兩種,即收錢和收糧。有些地方收錢的習慣是等船到河、湖的中間再停船收錢,一般是有錢給錢、有物給物,沒有什麼可給的也就算了,各憑良心,因此有俗語說“有錢沒錢都過河”。船戶大多是周圍住戶集體雇傭的,本地人隨便往來,既不收錢也不記賬。船戶每年在夏、秋兩季莊稼收獲後,到服務範圍的村莊裏挨戶收糧,俗稱“收時俸”。因為繳糧並無定數,莊戶人家隨意繳納,船戶也是給多不嫌多、給少不怨少。一些人家即使一兩年不外出乘船,見船戶收糧,也會主動給一些,所謂“自己不絕自己路”。在雲南一些地方,河兩岸的村子共同準備公船,過江時自己撐船,沒有專門的船家。中國民間造船的材料各地有所不同,老百姓善於因地製宜,充分利用當地便捷的材料作為水上交通的工具。經濟條件改善後,政府在許多渡口架了橋,有些渡口也用機動船或輪渡代替了人工行船。

(5)筏。筏屬於非船類交通工具。筏是人類最早的水路交通工具之一,可能比獨木舟還要早,按製作材質大致可分為竹筏、木筏和皮筏三種。皮筏有羊皮筏和牛皮筏之分,將整張羊皮或牛皮製成一個個氣囊連接起來,在這個連接體上平鋪上長方形的木排,並用繩子固定。皮筏主要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陝西等黃河上遊沿岸地區。羊皮筏形體較小,負重較輕,一般用來載人渡河,或用於短距離的貨物運輸;牛皮筏形體很大,載重能力強,大的牛皮筏載重可達數十噸,所以牛皮筏多用於載貨,進行長途運輸。直至20世紀50年代,在鐵路尚未開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黃河上遊地區,皮筏仍是生活在該地區人們使用的一種主要運輸工具。現在這些筏子應用於旅遊活動中,成為廣大遊客喜愛的一項旅遊項目。

羊皮筏與“吹牛皮”

“吹牛皮”是民間常用的一個俗語,用來嘲諷說大話、誇海口的人。這一俗語及其用法是從羊皮筏的製作方法演繹而成的。聰慧的先人在屠宰時設法去掉羊肉、羊骨,留下完整的一隻羊皮,用鹽水將整張羊皮脫毛,曬幹後用細繩將其縫紮成袋狀,隻留一個小孔,待吹足氣後將小孔封緊,然後再用木板條將幾個羊皮口袋串綁起來,皮筏就做好了。古時人們沒有充氣筒和氣泵等工具,給皮筏充氣的辦法就是用嘴吹。羊皮袋體積小,可以用嘴直接吹起,但也需體格健壯、氣力很大的人才可以做到;而牛皮袋體積過大,直接用嘴是吹不起來的。有一些人以為羊皮吹得起來,牛皮也可以吹得起來。這樣的人,就會被人們認為是在空口說大話,由此演繹為一個俗語——“吹牛皮”。

3.夥抬類交通工具

夥抬是指兩人及以上合作抬行,夥抬類交通工具以轎子為主。轎子是安裝在兩根杠上可移動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帶篷的,有無篷的。轎子主要作為客運交通工具,同時也運物,是我國一種獨特的代步工具,舊時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轎子由古代的“輦”(一種木輪手推車)演變而來,漢代稱“輿轎”,魏晉南北朝時期稱“肩輿”、“平肩輿”,其中八人肩抬的稱“八扛輿”,轎身較大,可同時乘坐兩人。八扛輿隻有皇親王公才能乘坐,民間通用板輿。板輿形製簡陋,以一塊方木板固定在兩根杠上,由兩人一前一後抬行,乘坐者屈膝或盤腿坐在板上。到唐宋時轎子已在社會上普遍使用。轎子按時代、地區、形製、用處等不同,曾有許多名稱,諸如肩輿、步輿、眠轎、暖轎、香轎、滑竿等。轎子一般可以官轎、民轎、花轎概括分類:官轎多為四人抬以上的大轎,以我們平時說的“八抬大轎”為高貴;民轎多為二人抬的小轎;民間結婚時用於迎親的稱作“花轎”,也叫“彩轎”、“喜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