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路、鐵路的興修以及現代交通的發展,形形色色的轎子已逐漸退出交通工具的行列。但是有一種被稱作“滑竿”的簡易轎子,因其特別適合山區代步,至今仍在四川、陝南、鄂西、浙江一帶的山區流行。在四川一些旅遊風景區,如青城山、峨眉山等地,滑竿是常見的載客登山工具。關於滑竿名稱的來曆,有一種說法是因其用光滑的竹竿綁紮而成,所以俗稱“滑竿”;也有人說是因其輕快,在四川方言中“滑”有“快”的意思,故名“滑竿”。滑竿製作簡便,在兩根三米多長的竹竿兩端各綁上兩尺多長的短杠作抬肩,中間用竹片和繩子編成軟紮,前邊係上一個踏腳即可。冷天可在軟紮上鋪柔軟的墊褥,熱天可撐布篷遮陽擋雨。搭乘滑竿,人仿佛在一個懸空的大搖籃裏,可坐可臥,舒適輕鬆,而且視野開闊,一路可觀賞風景,悠然自得,以至於一些達官顯貴出門寧棄車馬而不舍滑竿。現在,在一些偏僻的山村,若遇急症病人、孕婦需立即送往醫院,人們還常用竹子做成簡易的滑竿以救急。
過去四川、重慶等地抬滑竿的很多,城鄉到處都有滑竿的“站口”。抬滑竿的轎夫抬著客人,邊走邊喊抬竿行話,即轎夫報告路況的號子:如果道路端直,前麵的人報“大路一根線”,後麵的人應答“跑得馬來射得箭”,意思是可以放心大膽地前行;如果道路兩邊有行人,前報“兩邊有”,後應“中間走”;如果過獨木橋,前報“獨橋兩空”,後應“端踩當中”;提醒下坡要走小快步,前呼“腳挨腳”,後應“腿挨腿”;提醒需慢行,則前呼“慢的當道”,而後應“快的不要”。如此前呼後應,此起彼伏,既報路況提示安全,又鼓舞勞動情緒,而且這些生動有趣、合轍押韻、饒有詩意的轎夫報告路況的號子也是我國民間文學的一部分。
4.牲畜類交通工具
除了以牲畜為動力的交通工具如馬車、勒勒車、爬犁等外,馬、牛、驢、騾、駱駝、犛牛、馴鹿等牲畜還可以單獨作為交通工具使用,既可供人騎行,也可用來載物。馬、驢、騾等曾經是常見的供人騎行的大牲畜,其中馬的身份最高,而驢的成本最低,舊時在北京騎毛驢曾經像現在騎自行車一樣普遍。以出租毛驢為生的人俗稱“趕腳的”;用作騎行的驢要作一係列的裝扮,頭上掛紅線穗子,脖子套一皮帶圈,再掛九個銅鈴,俗稱“驢叫子”,驢背上不加木鞍,而是放置墊褥。
在高原和沙漠地區,主要的代步工具除了馬之外,還有犛牛、駱駝等。犛牛在青藏高原被人們稱作“高原之舟”,其體壯耐勞,能登四五千米的高山,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可負重百餘斤,行走十天左右,既可運貨又能馱人。“牛幫”是藏族的交通運輸方式,即用幾十或上百頭犛牛結幫馱運鹽及毛皮等產品。駱駝則被稱作“沙漠之舟”,其耐高溫,耐幹旱,韌力十足,是沙漠地帶最適用的牲畜類運輸工具。馴鹿因其頭似馬非馬、角似鹿非鹿、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故俗名“四不像”,由捕獲的野鹿馴養而來,是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出獵和遷徙時重要的運載工具。
5.3.2 交通服務設施
除以上陸路、水路各種交通設施外,還有一些人們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職業門類和服務設施。如在各交通沿線及重要交叉路口所設的車馬店、關塞、貨棧、碼頭等,為行旅客人提供歇腳、食宿、存取貨物服務,為牲口添加草料,成為民間傳統交通設施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中“大車店”就是一種方便實惠的交通服務設施。
在城市出現自行車、機動車之前,中國民間交通主要靠畜力和人力推拉的車輛,馬拉的大車曾是民間主要的運輸工具,於是在鄰近交通要道或在較大城鎮的周邊地帶便出現了接待長途運輸大車的“大車店”,一般相隔二三十裏就有一處,方便趕車人在途中休息。
大車店深受行旅客人的歡迎。首先是方便,寬敞的大院裏有很多拴馬樁,樁子上是成排的馬槽;屋裏也很寬敞,有長長的大通炕,炕邊擺著許多小缸以方便趕車人泡豆餅喂牲口,地上有大茶爐,全天提供開水,非常方便。其次大車店價格低廉,比旅店經濟實惠。大車店一般都備有主食和白菜、蘿卜、土豆、豆腐等簡單的菜肴,免費為客人加熱自帶的幹糧。客人在大車店裏吃住順心,車馬貨物也安全。經營有方的大車店生意十分興隆,有條件的大車店還開設單間、小灶,收費稍貴,但是比一般旅店便宜。大車店周圍還帶動起一些相關買賣,如小賣店、小酒館、鐵匠爐、木匠鋪、麻繩鋪等,甚至有說書唱曲的,人越聚越多,逐漸發展成村落和集鎮。現在東北等地以“××店”命名的,很多都是從某家大車店的名字沿襲而來。
5.4 出行習俗與禁忌
傳統農耕文化使中國人自古就形成了強烈的守家意識,人們大多生活在親戚、鄉鄰、街坊等親人、熟人的人際環境中,相互之間諸事都有照應,家裏、村裏以及地方上都供奉著自己的保護神,這一切都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當走出熟悉的環境,置身於陌生的世界,人們自然就會產生危險意識。因此,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人們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但是為了生活、生產和交往等需要,人們又必須出行,陸路乘車,水路乘船。於是,為了保障行旅途中的安全、尋求心態的平和靜逸,人們逐漸形成了一係列關於出行的風俗習慣與禁忌。
出行俗諺舉例
古代有許多與出行相關的俗諺,比如“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出的門多,受的罪多”、“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家貧不是貧,路貧貧煞人”、“出門三裏地,就是他鄉人”、“人離鄉賤,物離鄉貴”、“行船走馬三分險”、“窮家富路”、“路遙知馬力”、“不怕慢,就怕站”、“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等。再如“老不上北,少不下南”、“老不入川,少不遊廣”、“老勿走新疆,少勿走蘇杭”,意思是:蘇杭、廣東等南方地區繁華炫目,誘惑太多,容易讓青年人誤入歧途;四川、新疆等地區自然條件惡劣,氣候無常,易使老人染疾患病,起居受礙。還有“六臘月出門,神仙也遭難”,古人認為惡神乃災禍之神,最熱六月和最冷臘月不宜出行,旅客應擇時上路,以免衝犯。另外,出門前遇到吃飯噎住、筷子折斷、茶碗摔碎等事,民間認為預兆不吉,應改期再行;若在旅途發生這類事情,要倍加小心。俗語曰“一人不上路,二人不看井”,意思是:獨自旅行,缺乏照應,倘遭意外,不堪設想;與不熟悉的人同赴險地,則易遭暗算。還有“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愛走黑路,總要撞鬼”的說法。此外,還有以下說法:走夜路時被人呼叫,切忌應聲,倘若被人呼叫又找不到呼叫者,則為妖怪作祟,可連吐三口唾沫以禳之;如路遇出殯等不吉利事情,可將外衣脫下,撲打數下,以解晦氣。
以上這些出行俗諺,反映了舊時出行難的交通狀況,表達了人們對外出行旅的畏懼與擔憂。隨著近現代交通運輸業的巨大變化和發展,人們出行越來越便利和安全,這些俗諺所言的情況多已成為曆史。
5.4.1 擇日出行
中國舊時對於親友出行特別是長途旅行極為重視,出行的習俗古老而繁多。人們出行首先要挑選吉利的日子和時辰,這一習俗相當普遍:通常是占卜擇日,簡易的擇日是查閱黃曆,翻開“黃曆”,基本上都有宜出行、忌出行、宜行舟、忌行舟的相關標注。出行挑日子在民間百姓中也有很多慣常說法,例如: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好回家;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七不出門,八不回家。有些地方俗忌正月初五出行,因初五為破五,恐有不吉,而且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都不能出遠門。還有,一般出行當天都是宜早不宜晚,有“雞鳴早看天”、“趕早不趕晚”的說法,還有三更起身、五更上路的習俗。人們相信若依照這些說法安排行程就會吉利順暢。這些出行擇日、尚早等習俗,對現在人們遠行出遊仍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除擇吉日出行的習俗外,古時還有出行占卜方向的俗信,認為出門的方向是有吉凶兆示的,民間有一種說法:老不上北,少不下南;老不入川,少不遊廣;老勿走新疆,少勿走蘇杭。當然,這些早已成為老黃曆,逐漸銷聲匿跡了。
5.4.2 出行禮儀
古時候的出行之人,無論是集體外出還是個人遠行,都十分信奉能夠保佑生命安全的一係列神靈和一整套規矩。首要的出行禮儀就是祭神求安,舊時民俗信仰中,有相應的行神、馬神和車神等。行神也稱路神,傳說是黃帝的妻子嫘祖。馬神又稱馬王爺,馬車是傳統的交通工具,車把式數量也非常多,為祈求平安,就在農曆六月二十三用全羊祭祀馬神。每年春節過後,頭一趟出車時,車把式還得在馬廄旁焚香鳴炮,祈求馬神保佑這一年車行千裏、人馬平安。馬王爺的神像多為紅麵多須,四臂或六臂,身披鎧甲,看上去猙獰恐怖,特別是馬王爺長有三隻眼,其中一隻豎在額頭上,民間常說的“馬王爺三隻眼”即源於此。人們將夏朝車的首創者奚仲奉為車神。與水上交通有關的神靈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區別,如湘江有湘君、湘夫人,洛河有洛神。出海的人信奉的保護神中影響最大的是女神媽祖。
在行旅民俗中還有一套迎送禮儀。民間有出遠門需舉行告別儀式的風俗,稱“餞行”。古代文人墨客講究折柳相別,以長長的柳絲表達惜別思念之情,或賦詩贈別,唐宋詩詞中就有不少的餞行作品。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流行唱歌送行。現在這些習俗雖然已經簡化,但通常也要全家人湊齊吃一頓餞行飯。許多地方都有“出門餃子回家麵”或是“上馬餃子下馬麵”的迎送習俗。餃子形似元寶,出門吃餃子是祝願出門發財;外出歸家或是客人來訪要吃麵條,是用長長的麵條將其纏絆,希望待得長久。有些地方餞行時要煮雞蛋帶著,叫做“送元寶”,祝願旅途平安順利。條件較好的家庭還要擺宴席,請來家族兄長、親朋好友喝餞行酒,表達祝願。道別時,長輩們定要說一些安撫的吉言吉語,有的還會資助一點盤纏。有的地方出行的人要係上紅腰帶,以此辟邪氣、保平安。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別》中寫道:“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嚐。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這首詩作是李白離開金陵東遊揚州時留贈友人的一首話別詩,詩句不多卻情意深長,深切表達了李白與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誼及“詩仙”的豪放性情。
行旅途中有許多謹言慎行的習俗。如途中問路要先行禮,加尊稱開口,否則,可能會有“見人不施禮,多走五十裏”的後果。現在問路也是如此,如果開車時需向行人問路,也要開門下車,而不能隻是搖下車窗,否則會被視為不懂禮貌。另外還要注意交通運輸行業的一些信仰與禁忌,例如:坐車時忌諱說“翻”字,乘船時忌諱說“沉”字,等等。路上見到東西不要隨便撿,以免招惹是非。路遇過道之蛇,絕不能傷害,因為民間俗信認為蛇是土神,絕不可驚動。特別是船家的行旅禁忌較多,原因是水上航行的危險性要大於陸路交通。現在人們的這種心理依然存在,認為落地踏實,水上、空中都不安全。例如乘飛機要買航運保險,送人乘飛機時不能說“一路順風”,都是受到傳統習俗的影響。現今人們行旅方麵的一些禁忌心理或隱或現,避凶求吉的願望與古人是一樣的。
迎接遠行歸來的人,叫“接風”、“洗塵”。外出遠行的人歸來之時要給親友每人帶一份禮物,價值大小不限,禮輕情意重,主要是表達心意。這一習俗延續至今,現在人們外出包括公務出差等,都要給家人、朋友、同事帶回一些特產作為禮物相送。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中國百姓曆來重視出行,認為外出遠行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能夠增長見識,還能以此交流增進親情、友情。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出行擇日、祭神、折柳相送等傳統習俗基本消失了,迎送禮儀的形式也簡化了,而出行時送行、鮮花迎接、酒宴餞行、接風洗塵等傳統習俗依然具有普遍意義。
媽祖崇拜
媽祖是曆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海上保護神。媽祖原名林默,相傳是宋代時福建莆田湄洲島一個為救助海難而獻身的民間女子。她性情溫和,熱心助人,行善濟世,為鄉親排憂解難,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多次救護遇難漁民和商人。人們遇到困難,都願意與她商量,請她幫助。媽祖死後人們對她懷念感戴,立祠祭祀,從此開始了對媽祖的崇拜信仰。宋、元、明、清幾代對媽祖褒封共30餘次,被封為“天妃”、“天後”、“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進行祭祀,媽祖成為全國性的海洋守護女神。
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湄洲島的民眾都要舉行各種祭祀媽祖的活動,海內外的媽祖信徒也紛紛前來進香朝拜。在中國沿海各省、市及內陸一些省份,都建有媽祖廟。媽祖信仰在我國港澳台地區的傳播廣泛且曆史悠久,在澳門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先有媽閣廟,後有澳門城”。媽祖的信仰,隨著華僑的南渡遍布東南亞各地,甚至日本商船上也安放了中國媽祖的神龕,作為海上航行的護衛神。
5.4.3 行旅飲食
中國有句俗話叫“窮家富路”,出行是大事要事,須考慮細致、準備充分,首先是要帶足所需費用,俗稱“盤纏”,還要帶上衣物等一些必備的生活用品。若是騎驢、騎馬出行,除盡力帶幹糧如烙餅、煮雞蛋等外,還要帶足草料。有的外出經商的人還會帶幾隻狗隨行,夜間用來守護貨物。
行旅途中的飲食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俗話說“出門在外,幹糧多帶”,直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出門旅行還會自帶些食物,沿途投店住宿時簡單打火進食。行旅所帶食物,俗稱幹糧,具有含水分少、不易腐壞、易於攜帶等特點。
北方地區多產小麥,行旅者多帶饅頭、燒餅、鍋盔、饢等傳統麵食。如:陝西的鍋盔厚達10厘米左右,外實內鬆,可保存一個月不壞。新疆特色食品——饢,是以火爐烘烤而成的麵餅,即便是飲涼水時食用也很可口。南方產稻,人們遠行時帶“凍米”。“凍米”須在冬季製作,將糯米用水浸泡五六天後蒸成飯,待飯冷卻後,將其抖散成粒狀,然後露天凍酥晾幹,使之成為一粒粒互不粘連的“凍米”,再將其炒至酥熟。凍米可長時間不壞,食用方便,與現在的速食麵、速食米飯一樣,用熱開水泡食即可。
山東有一種硬麵火燒叫“杠子頭”,專門供應長途旅客,一個火燒足有一斤重,將火燒用麻繩穿成一串,掛在馬鞍或車轅上,風幹後更是長期不壞。食用這種火燒非常方便,可直接幹吃,可泡熱水吃,做成燴火燒更是可口。如今在北京大興區的青雲店有家飯館,以“扣餅”這道美食出名,很多人慕名遠道前往品嚐。“扣餅”其實就是將炒餅扣上蛋液煎成一個圓餅,焦香鬆脆,別有風味。據店主介紹,“扣餅”就是當年行旅者在旅店、飯館投宿、歇腳時,讓店家幫著加熱自帶的烙餅而逐漸演化出的精細化加工方法。東北地區因寒冷季節長,行旅之人可多帶食物而不必擔心腐壞,一般喜歡帶地方家常美食粘豆包,有麵有餡,可到旅店裏加熱後吃,也可在路上直接冷食。有的人還直接帶米麵、蔬菜、手把肉、燒酒等,到旅店加工成飯菜食用。
參觀城市規劃展覽館
1.選取當地城市規劃展覽館(或博物館中有關交通事象的內容),組織學生進入現場開展活動,或借助專業實訓教室、多媒體課件創設模擬實踐環境。
2.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幹組,確定組長。每組分工合作,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實踐環境,收集相關資料,編排反映行旅民俗的情景小品。
3.每組學生輪流模擬演示反映行旅民俗的情景小品,並將整個過程拍攝製作成視頻資料。
4.教師設計活動評價表格。通過模擬演示、錄像回放,各組學生進行自評和相互評價,並評選最佳編導和最佳表演獎。
5.教師對各組的模擬演示進行全麵評價總結。
1.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news/newslist。asp?class61.
2.趙宇共:《中國民俗通誌·交通誌》,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3.顏吾芟:《衣食住行話文明·交通》,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1.設計當地交通狀況及人們出行方式的調查問卷,進行社會調查,撰寫專題調查報告,或編入行旅民俗導遊詞中。
2.收集有關我國古今各式各樣具有典型意義的橋梁資料,如現存年代最早的石拱橋、最長的石橋、孔數最多的石橋、最長的竹索橋和鐵索橋、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座長江大橋、最長的跨海大橋等,並創作導遊詞。
3.以自己家庭調查為主,收集相關資料,對比改革開放前後人們交通出行方麵的巨大變化,製作圖文並茂的PPT,在班裏演示交流。
1.試舉例說明影響行旅民俗的主要因素。
2.簡析我國行旅民俗的主要特點。
3.分類列舉古代有特色的水陸運輸通道及交通工具。
4.概述主要行旅民俗的禁忌及其對當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