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中綠地
位於延安中路黃陂路口,上海人在城市老建成區的建築群中“擠出來”的綠化,自然更珍惜“寸土寸金”的寶貴價值,更注重文化、工盡匠心。這塊位於南北、延安兩條高架道交叉處的“真正市中心”延中綠地,在總體規劃上,通過高密度多品種的植物材料和若幹水麵有機組合,形成茂密的森林、疏密相間的林中草地、緩緩的溪流、清澈的小湖、綠色的自然地質景觀,調動人們的嗅覺、觸角、視角、聽覺,充分體驗上海城市建設發展與自然共存的和諧。這個以“水藍樹綠人親”為核心的綠化建設主題,被設計者形象地命名為“藍綠交響曲”,在建成後的延中綠地中得到完整的體現。四周林立的高樓、交叉而過的高架道、川流不息的車隊,和延中綠地的茂林修竹、草地曲徑、假山瀑布、溪流小橋、蛙聲禽鳴,相互輝映,形成了在客觀上尖銳對立而又在主觀上高度和諧的現代大都市綠化文化特色。
福州路文化街
福州路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迄西藏中路,長1453米,是上海開埠通向黃浦江的四條土路之一,人們習慣上稱之為“四馬路”。 1846年,一批由國人創辦或從境外流入的書店相繼開業,福州路成為上海區域文化的源頭,也影響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1897年,商務印書館的開業,標誌著中國近代出版業的崛起。不久,隨著專門介紹西方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書店的大量湧現,福州路文化街初具規模,被譽為“中華文化第一街”。現主要有上海書城、古籍書店、外文書店、中國科技圖書公司、上海文化商廈等;經營辦公用品的商店有彙豐紙行、長征測繪儀器商店、上海紙品商店等;經營文化用品的有楊振華筆莊、美麗華文具公司、上海美術用品商店等。
天蟾逸夫舞台
位於福州路701號,天蟾逸夫舞台位於上海市福州路701號,隸屬於上海京劇院,是上海唯一一家戲曲專用演出劇場。逸夫舞台是上海曆時最為長久、最具規模的京劇演出場所它,的前身名為天蟾舞台,曾有“遠東第一大劇場”之譽。天蟾舞台最早位於今九江路湖北路口(即華僑商店舊址),得名於1916年。“天蟾”取神話月精蟾蜍折食月中桂枝的典故,蘊含有壓倒丹桂第一台的意思。1930年,“天蟾”之名號移至地處今福州路雲南路的大新舞台,當時人稱以前在九江路的為“老天蟾”,後來在福州路的為“新天蟾”。大新舞台創建於1925年,為上海劇場之最。易名“天蟾”後,其演出之興旺,很難找到匹敵者。在皮黃鼎盛的年代,梨園界曾有“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的美談。1989年,天蟾舞台歸屬上海京劇院,後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投資,香港邵逸夫爵士等熱心京劇藝術的人士捐助進行改建,並命名為逸夫舞台,000屬於同時成立的“天蟾京劇中心”下的一個單位。該劇院以京劇演出為主,其他戲曲劇種演出為輔,年均演出場次三百餘場,連續十年在上海同類劇場中行業名列前茅,打造了中國戲曲專用演出劇場和京劇大碼頭的特色品牌。 “天蟾”以嶄新的麵貌繼續成為京劇在上海生存、發展的堅實依托。
南京路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