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人民廣場及南京東路周邊景觀(2)(2 / 3)

上海音樂廳

延安東路523號,建於1930年,原名南京大戲院,1949年改名為北京電影院,1959年再更名為上海音樂廳,是上海第一家放映外國影片的戲院。上海音樂廳由華人設計,建築風格屬於上海地區少有的歐洲傳統風格。戲院的豪華設施與環境,使其成為上海第一流的戲院。走進休息大廳,映入眼簾的是十六根合抱的赫色大理石圓柱,氣度不凡。觀眾廳的構圖明確規範,複雜而不零亂,變化而又富有層次,色彩淡雅莊重,與其演繹的古典音樂有著驚人的統一。其自然音響之佳,既得到建築學專家的首肯,更為眾多中外藝術家的認同。為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寬建設,2003年4月15日上午10時,上海音樂廳平移工程開始,工程耗資5000萬,先在原地頂升1.7米,然後向南移動66.46米,再在新址往上頂升1.68米。6月17日,平移工程完成,上海音樂廳以嶄新的麵貌出現在世人麵前。音樂廳內自然音響極佳,國內外著名音樂家及樂團曾在此表演並獲得了巨大成功。

大世界遊樂中心

位於西藏南路1號,始建於1917年,以遊藝雜耍和南北戲曲、曲藝為其特色,後於1924年重建。當時由滬上大商人黃楚九創辦經營,1930年轉由上海灘青幫頭領黃金榮經營,以上演全國各地戲曲為主,很受大家歡迎,因而名聲大噪,遊客不斷,成為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遊樂場。當時的大世界每天除演出十多種戲曲外,最具特色的就是“哈哈鏡”了,十二麵大鏡子能使人變長、變矮、變胖、變瘦等,千姿百態,引人捧腹大笑,故謂“哈哈鏡”。 大世界是近代娛樂建築中有代表性的一處。

“大世界”的建築頗具特色。它由12根圓柱支撐的多層六角形奶黃色尖塔構成。主樓分別由3幢4層高的建築群體合璧相連,另有兩幢附屬建築。解放後曾改名為“上海人民遊樂場”,1974年成為“上海市青年宮”。1987年初又恢複大世界。大世界遊樂中心由“遊樂世界”、“博覽世界”、“競技世界”、“美食世界”四部分組成,推出了八大係列的遊樂項目。特別是“競技世界”中的“大世界擂台”及吉尼斯紀錄擂台賽,引來了全國各地懷有絕技的人們前來比試。現正在停業改造中,將在10月前重新迎客。

沐恩堂

位於上西藏中路316號,原來屬於基督教監理會教堂。 最初創建於1887年,那時名叫中區監理會堂,1890年改名為慕爾堂,又名“慕樂堂”。1929年,該教堂向西遷移,建造了現在的這座教堂,該建築外觀是美國學院複興哥特式風格。1931年建成。教堂為磚木結構,有寬大的門廳,中部是教堂的主體部分,大堂的長方形柱子和樓座的欄杆以及講經台都用斬假石飾麵,室內露出水泥幔尖拱頂。1936年,一位美國教徒前來參觀時,曾捐資在教堂的鍾樓頂部安裝了一座5米高的霓虹燈十字架,從而使該教堂成為當時上海乃至遠東地區的著名教堂。1958年,上海基督教各派在這裏舉行聯合禮拜,並正式把它的名字定為“沐恩堂”。